王武龙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第二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与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在实践当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单一、缺少生活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为了切实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践行能力,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本文就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
引言:生活化教学策略如果能有效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让课堂呈现勃勃生机,还有利于教学效果大幅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为了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教师理应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践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据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通常是按照他律、自律、自由这样一个过程所进行的,对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所以还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了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利用高质量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专门为了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求所设置的一门学科,是开展小学德育的主阵地,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未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形象思维居多,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旧采用的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所学的知识,也会逐渐失去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而生活化教学方式,就能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通过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此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能得到凸显,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过程是基于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所进行的,是决定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对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也经过了一定的调整,整体而言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系统性得到了增强,但在教材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太过完美,不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与学习,进而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不做小马虎》一课的教授中,就可以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中表现的马虎现象进行设定,具体为:“要求学生可以客观、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马虎表现,并能初步感受自己的马虎表现对他人、对自己带来的麻烦;同时,能够分析自己形成马虎的原因,并进行反思与改正。”显然,这一教学目标就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这一目标导向下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将对学生改掉马虎现象可以起到显著作用。
2.教学方法生活化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如果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不断革新与优化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既能渲染课堂气氛,也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况,提升教学效果[2]。如在《上课了》一课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当听到铃声停止之后,我们将正式进入上课阶段,这时你们应该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拿出课本、笔,认真听老师讲课。”有的学生说:“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端正坐姿等待教师讲课。”此时,教师继续提问:“那又不能做什么呢?”在师生的短暂互动之后,学生意识到上课应该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教师讲课。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又创设了以下两个情境,正面情境:“教室外有一只鸟飞过,落在窗户上,但同学们都没有去看它,老师要表扬你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反面情境:“当我在讲知识点的时候,发现有人在说话,老师需要批评这位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经过正反对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明白了哪些行为是符合课堂纪律要求的,哪些不符合。
3.教学内容生活化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会感到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课的教授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完善。家中的插排在不用的时候,需要及时将电源关闭;家里的玻璃或玻璃制品不小心被打碎了,不能用手去直接清理,可以使用清扫工具进行清理,以免划伤手指;不能随意攀爬窗户、衣柜等,防止摔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向学生播放有关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家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另外,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之上,教师应当将其延伸到课下,因此教师在课后可以安排“我为家里安全做了什么”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学习兴趣[3]。
4.教学评价生活化
在过去,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都是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显然这样的教学评价是不客观、片面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即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以此了解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4]。在教学评价的生活化下,教师需要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以及评价内容进行改变,具体来讲,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应纳入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评价方式上,既要有终结性评价,还有结合平时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有知识与能力,还要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结束语:对各项能力都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知识,进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20(2).
[2]陆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浅谈[J].读写算, 2020(19).
[3]李庆娥.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孩子天地,2020, 000(006):P.36-36,38.
[4]李玲.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读天下(综合), 2020(1):0087-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