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孙朝阳
[导读]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孙朝阳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 250000
        摘要: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和重要保障,是学前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关键。处于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交叉位置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力军,其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关乎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也间接决定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能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属于培养幼教人才的专业。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为目标而开设的特色教育教学课程,在时代快速变化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需要优化整合艺术类课程,构建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因此,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存问题,针对性的设置方案,从而培养出能在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育、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1高职院校学前教专业建设的新时代背景
        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大量需求。近年来,尤其是推行了3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目前,学前教育很多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师资。当前,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以及学前教育立法工作的展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均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将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所所建设标准、设施齐全的公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出现了。然而,随着学前教育的规模扩大,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水平越来越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不断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岗位内容要求越来越清晰。尤其是《专业标准》的颁布,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大专业能力(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支持、反思与发展等),指明了当前需要的是真正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专业教师,而不是只会弹、唱、跳、画或者“看孩子”工作人员;外加幼儿园轰轰烈烈地游戏化课程改革,都在倒逼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措施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在对教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时候,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首先,学校需要开展调查活动,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美术教师美术理论基础、美术专业技能与幼儿园实践工作需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由业务较强的教师牵头,组建专业人才培养团队,负责具体的培养工作;其次,制订具体的管理措施,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形式、时间地点,等等。比如通过定期讲座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培训,也可以结合信息化方式开展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交流讨论、案例分析为辅的培训方式。持续性地推进相应的培训活动,以此来落实美术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2.2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
        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明确评价内容。除了常规教学外,还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其次,应明确评价对象。教学评价对象包括学生、行业专家、幼儿园教师等,引进实践教师参加,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可以更好地评估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再次,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对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分配比例,统筹规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全面开设多种课程,既要拓宽学前教育专业的口径,又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社会需求,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对于艺术类课程,要合理控制课时,虽然幼儿园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技能,但专业理论是学生日常教学的基础,所以可以增加专业理论课尤其是活动设计、教法课等对实践教学有指导性作用的课程的课时,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时比例。同时,推进基础课程向共通化发展,核心课程向多元化发展,拓展课程向多样化发展和实践课程向常态化发展,创建“基础+核心+实践+技能”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优化课程结构。
        2.4实现五环交互,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与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阶段他们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成果是不同的,但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就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与具体实践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基于此,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有更理想的效果,教师在构建教学模式时,就必须实现五环交互。在实现五环交互时,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一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每个环节是具有一定的联系与不可随意更改的。第一环节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环节,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到的内容,并扎实掌握学习到的内容;第二环节为见习观摩环节,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眼观的方式来了解在后期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操作;第三环节为模拟教学环节,该环节意在通过为学生创建学前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之中发现自己教学问题,并进行补充;第四环节为实训互动环节,通过实训的方式,让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借助几方面人员的支持来发现自己教学问题;第五环节为岗位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走入幼儿教育岗位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当前学习任务,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各方面能力欠缺之处,及时进行补充,为后期发展提供支持。
        2.5实践取向,专注学生保教能力培养
        高职学前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其最大的特点是更为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要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因而其培养模式也区别于师范院校,即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坚持实践取向,专注于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即保教能力的培养,以保障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必须以当今时代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要扎实展开调研,聆听一线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紧扣《专业标准》的要求,将合格幼儿园教师的标准渗透在课程方案与实施当中。其次,坚持“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幼儿园双方通力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充分调动优质幼儿园参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幼儿园共建共谋,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
        结语
        近年来,国家针对学前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一方面使我国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和优化,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幼教师资。
        参考文献
        [1]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高职出版社,2002:60.
        [2]郭海燕,杨聪粉.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教育,2019(18):127-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