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支架,让想象走向超越物性——统编教材三(下)习作八《这样想象真有趣》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阮肖君
[导读] 想象是创作的主要动力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学生进行实际创作时
        阮肖君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小学 广东省 东莞市523000
        摘要:想象是创作的主要动力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学生进行实际创作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并将之前固化古板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调整,充分将学生的写作束缚进行改善,同时对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八《这样想象真有趣》这节知识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之前理性思想向新颖性方向进行转变,以此来对学生想象和表达等能力进行培养。其次,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情境、绘制故事情节、提供支架等,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本次习作任务和目标。
关键词:习作;支架;创新想象;情境
        想象其实是指在人的大脑中,对之前已储存过的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并向新形象改造的一个过程。其实他属于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而具体落实到想象时,思维到底是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首先,是依照事物固有的属性,进行合理地延伸拓展,可以理解为正向思维;其次,则是与事物本质属性进行反常态化的思考,属于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第一点则主要强调事物想象的合理性,第二种则强调想象不具有新颖性。其实也可将其理解为,事物的不同方面,即为阴面与阳面都可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瞬间。
一、准确把握主题,明晰写作方向
(一)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直以想象为核心点,实施合理的教学贯穿。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童话想象习作中,教材编著者为我们提供了九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词语进行画面联想[1]。而后,在第四单元还为学生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场景图,引导学生对场景进行想象。在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五单元,还为学生设置创新想象世界,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而在教学第八单元《这样想象真有趣》这节知识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第五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给出的提示进行想象,并尝试编著更加新颖的童话故事。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并且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一直呈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增强。此外,从小学低中年段就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在为学生升入高年级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写作内容趣味
  统编三年级教材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教材中的导语提出“母鸡能在天空飞翔、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老鹰变得很胆小”等,根据这些可以看出若动物的原本特征进行改变后,会向人们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趣味性[2]。其实,这也是反向想象趣味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之前三年级教材中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中,两次习作都需要建立在日常实际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并向正向思维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向逆向思维方向发展。就以教材第五单元《尾巴它有一只猫》这篇习作为例,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向想象,借助教材来引导学生将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方向发展,并将其合理性转换为趣味性。通过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既能有效丰富故事的趣味性,也能对学生思维敏捷及语言组织能力进行提升。
二、提供习作支架,助于习作表达
(一)绘制故事情节,呈现有序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绘制,是有效缓解学生无从下手的最好方式。在这篇习作课堂中,教师一共设置了两次情节绘制,一次是为文章核心人物创设一场较为奇特的经历。而后,教师根据班内学生的讨论情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形成故事情节,并邀请学生对动物的奇特经历进行描述[3]。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享过后,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提前设置的故事情境。为学生呈现直观的视觉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情绪表达,还有助于为学生习作增添素材。

学生根据直观的体验感悟,在充分将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发挥
        作为一个完整且恰当的童话故事,其故事情节应当具有丰富性。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图进行合理延伸。当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还可列举两篇实际范例《漏》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使学生依照文章基本线路,进行故事情节的优化与调整。这样既有助于丰富故事内容,也能呈现有序地表达,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想象的乐趣。
(二)穿插连接文本,使表达更真实
        当学生心中拥有故事情节后,自然对表达顺序也有新的见解。如何将语言变得更加生活化和具有寓意性,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习作的关键[4]。此时,在实际语文习作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回顾,并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探索出语言的秘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先展示《漏》课文中片段,引导学生发现“形象的声音、有趣的表情”等,同时根据不同动态与声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凸显故事的寓意性。虽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写作之前的唤醒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重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自觉性进行激发,并将穿插连接文本的真正意义进行实现,使内容表达更加具有真实性。
(三)参照习作评价,凸显表达依据性
        开展习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其中之一,是重视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所以自评和互评是较为重要的。此时,教师可提前设置一张评价表,根据实际习作情况进行表格绘制。其中内容,可分为书写端正、想象力、故事情节趣味性、正确运用符号等,根据以上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习作给出评价。此外,学生也根据教师给出参照性评价对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审视,并根据点评对习作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表达的趣味性,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自信心,进而提升表达质量。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在对习作内容进行评价时,以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为规律,尊重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既要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热情,还要为学生提出恰当适中的学习要求。
三、链接实际生活,活跃习作思维
(一)设置情境,置身想象空间
        在开始本单元习作讲解前,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置身其中地体验与感受。教师可以先选用教材中提供的四张图片进行教学,画面中呈现的是四种具有奇特特质的动物。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的激发。此时,教师可在引导讲解前,为学生创设动物城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跟随小动物们进行探索发现。打开城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动物嬉闹的场面,学生们看到这些场景,一个个非常兴奋。比如,会看到一些害羞的孔雀、害怕小鱼的猫等。通过应用这样的方式,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导学生领悟反向想象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二)链接生活,丰富故事内容
        虽然,习作教学已经从之前的固化思维中走出,但是在与生活实际连接方面,仍然有所欠缺需要调整。为此,教师可在设计习作教学环节时与日常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展开二次想象。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在习作创作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生活经验来丰富习作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将情节变得越来越丰富。
结束语:
        总之,在具体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行培养,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教师还要紧扣习作主题,为学生创设不同的习作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获得体验与感悟。同时,还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对学生创新想象能力进行培养。此外,在引导学生绘制故事情节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连接文本语言,使学生深刻领悟童话创作中的奥秘,并最终提升学生地表达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法根.创意的激发与成全——《这样想象真有趣》教学及点评[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000(006):23-25.
[2]陈晨[1],巫新秋[1].《这样想象真有趣》(统编本三下)教学设计[J]. 小学语文教学, 2019,000(013):P.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