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溺爱教育的探究分析以及解决措——溺爱,让孩子“哭”泣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陈娟
[导读] 本文通过孩子“哭”这一现象引出溺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庭人员对孩子的溺爱,
        陈 娟
        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小学校  重庆 400030
        摘要:本文通过孩子“哭”这一现象引出溺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庭人员对孩子的溺爱,直接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与成长。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显而易见,是家中的“小皇帝”备受宠爱。溺爱型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自私、任性、骄纵……每一任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此“爱”却不应该是“溺爱”中的“爱”,家长该如何“爱”孩子是值得大家去思考与探究的。本文以这位“爱哭”的小孩为例,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孩子;溺爱;教育;解决措施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初次步入幼儿园的孩子们对新的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心中的焦虑、不安、没安全感会等导致他们会出现“哭”的情绪。有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他的“哭”却是与众不同的:玩玩具时,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会霸占,不愿意交换,一旦小朋友拿走他喜欢的玩具,立马抢回玩具,如果没有得逞——嚎啕大“哭”;放学排队时没有排到队伍的第一个——尖声“哭”叫;大户外区域活动时,没有玩到心仪的游戏时,直接抢,一旦没有抢到——边跳边“哭”;睡觉他不喜欢穿衣服和袜子睡觉,必须脱完衣物才会睡觉,如果穿着衣服他就会——边拉扯衣服边“哭”,持续性地哭;特别地挑食,不喜欢的饭菜送他手中,就站在原地——大“哭”。
        1.2 研究意义
        现如今社会中,溺爱影响孩子成长的案例数不胜数,家长到底应该怎么把握爱与溺爱之间的度呢?我想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幼儿孝敬父母、长辈,学着爱别人,培养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是把双刃剑,只有对孩子的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让孩子在爱中健康成长。
        2 关于“溺爱教育”的探究分析
        2.1 关于“溺爱”的定义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当下社会做父母的对孩子百依百顺,希望把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当父母给与孩子的爱超量、过度、失去理智进而疼爱、关爱演变成为溺爱。我认为溺爱就是过分宠爱孩子,由着他的性子,迁就着惯着,无论大小事都无条件地满足。
        2.2 溺爱的表现
        2.2.1 爷爷、奶奶的溺爱
        通过与爷爷的交流得知他们家里情况比较特殊,上学时是由爷爷奶奶监管,周末才回父母家。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早上送孩子的时间跟爷爷面对面的交谈,爷爷谈到在家奶奶非常溺爱他,只要有需求奶奶都会满足。如:晚饭做好的蒸蛋不喜欢吃,奶奶就会马上重新做一份让他满意的晚餐,想要的玩具必须买,一旦拒绝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老人们过度疼爱,一味满足迁就,无形中孩子在家中地位“特殊”,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自私、唯我独尊等性格。
        2.2.2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通过QQ的方式与他爸爸进行一次交流,得知原来爸爸认为自己小时候父母管的太严格,有反逆心理,希望孩子的成长是快乐的,孩子有需要,就会想尽办法来满足孩子,你喜欢什么,给你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赚的钱都是给了他的,还特别的说道孩子哭的时候,非常心烦,为了不让孩子哭,是有求必应。也谈到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与孩子的见面时间很少,非常珍惜与孩子的相处,比较迁就小孩,不考虑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一味地满足。在与妈妈交谈中,妈妈主动说到在教育孩子时,家庭人员之间不能统一战线,有的吼着有的护着,导致孩子任性、倔强、以哭威胁家长。
        3 “溺爱教育”的解决措施
        这个家庭属于非常典型的溺爱型家庭,一家人对他有求必应、处处包办、无论大小事都迁就、妥协,导致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失去与同伴沟通交往的能力;生活学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乱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户外活动中懒惰,怕辛苦,用哭来获取别人的帮助,不能自己解决问题等。
        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一书中提出过“任何孩子非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个合理的原因作为支撑”。大哭大闹、好发脾气、任性等的“非正常”表现,跟他的家庭教育肯定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的表现侧面反映出家庭的教育问题。


        3.1 改变家长的教育观点
        首先家长改变教育观点,家庭教育观点的统一性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不能再溺爱孩子,一起制定解决策略。
        3.1.1 平等对待、学会分享
        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改变他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如:好吃的东西,首先尊敬老人,让长辈先吃;其次父母,学会感恩;最后才是小孩。鼓励幼儿与与小区的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时,一起分享。家长与幼儿一直坚持,能让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步消失。
        3.1.2 不轻易满足他的要求
        面对孩子提无理要求时,家长必须统一战线,无论孩子如何哭闹,都不能妥协,有家长的拒绝才会有孩子的妥协,只有在一开始都果断的拒绝,才能有效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当然不是完全不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针对性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有必要,同时可以跟孩子谈条件,达成一致后便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
        3.1.3 不袒护、不迁就
        家中奶奶对孩子特别疼爱,爸爸妈妈给奶奶说说孩子出现的问题,溺爱对孩子的危害,希望能奶奶能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多媒体的渠道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3.2 针对性制定方案
        3.2.1 找准时期、及时鼓励
        有一次,开展建构活动时,有一位小女孩特别喜欢红色,想要所有的红色雪花片,她看了一圈,发现只有爱哭的男孩手中有红色的雪花片,小女孩:能把你的红色雪花片让我玩吗?爱哭的男孩看了看站在旁边的我,看了看小女孩,再看了看其他小伙伴,最后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雪花片,低下头,继续摆弄手中的雪花片。突然他把手中的雪花片拆下来,把红色的雪花片拿给了小女孩,说道:“给你吧!”我立即表扬到:“你太棒了,好的玩具就应该与小伙伴一起分享。”小男孩听完我的表扬,开心地笑了。随后的活动中,笔者及时肯定并表扬他的行为,渐渐地他学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
        3.2.2 冷处理中学会冷静
        采用过短时间的“冷处理”。让他哭闹平静后在与他讲道理,得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例如:一次午睡途中爱哭的男孩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一直不停地在床上翻滚,打扰睡着的幼儿,企图弄醒同伴。笔者来到他床边轻声问着:“你为什么要打扰别人呢?”答:“想起来看电视。”笔者说道:“现在是午休时间,是不允许看电视的。”话才说完,他立马大哭起来。前几次的经验告诉笔者,现在跟他讲道理,只会哭得更厉害,打扰到更多的孩子,于是笔者没理睬他,渐渐的他的声音变小了,见他基本冷静了,笔者悄悄对他说:“现在的时间是睡午觉的时间,对吧?”他说:“是的。”“能看电视吗?”“不能。”笔者悄悄地对他说:“知错能改的孩子,老师最喜欢。”活动时遇到他的任性行为,可暂时取消参加活动的资格,几次下来,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利用常规教育加强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生活中主动请他当老师的小帮手,增强自信心;游戏中加强他的规则意识,鼓励与同伴多交流,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惊喜地发现在玩玩具时,不再争抢同伴的玩具,并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排队虽然没有排到第一个时还会哭,但能听道理,愿意回到自己的位置排队等。
        4 总结
        沙拉《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提到:“爱孩子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天性,但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父母真正的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一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会越早走上独立之路。溺爱是害,狠心是爱,家长学会爱,孩子赢未来。”班上家长大部分是80年代的,这一代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生出的孩子势必会引起全家人的关注,孩子是家人的希望 ,愿意把一切都给孩子,过度疼爱,过度宠爱演变成溺爱。即便家长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许多家长却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有没有溺爱,家长常常以爱的名义来保护孩子、关爱孩子、呵护孩子,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弱、任性、易发脾气等,让孩子在爱里丧失了能力,等到孩子出现问题再后悔,也来不及了。社会中也出现有的家庭望子成龙的心愿太迫切,把孩子培养成“所谓家长认为的人才”。因为爱孩子,如:谁家的孩子优秀,就照本宣科;出了一位钢琴家,带着孩子去学钢琴,报各种培训班,让孩子每天都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这种盲目的爱是对孩子的残害。只有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既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双重身份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期望当他独立面对社会,在体验中成长;有一定的生存技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愿望,体验到成功获得成就感,同时充满幸福感;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要求孩子一起参与到家庭会议中,制定家规;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等。唯有有原则、有分寸,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我能给与孩子最好的“爱”。
        参考文献:
        [1]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沙拉.特别狠心特别爱[M].接力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