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
沈阳(110100)
摘要: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必经途径和重要使命。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也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目的是通过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但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产教融合视阈下,对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人才的保险专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六个方面进行梳理,并相应地提出路径选择。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职保险 现代学徒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句话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提高职教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和就业两张皮的问题,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其中一种,是在我国传统学徒制基础上提出来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学生与学徒合二为一的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现代型人才培养模式。
1.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保险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问题
从2015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陆续申报“现代学徒制”试点,特别是高职院校,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学校在当地行业内的知名度。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保险专业在2019年8月成功申报辽宁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以来,已成功完成18级保险专业大二年级现代学徒班的培养工作,目前学生处于实习阶段,马上步入工作岗位。回顾这两年的工作,认识到保险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从教学角度来说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因此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要大大加重。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仍居高不下,要确保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就应该多开设实践性课程。
(2)从教师角度来说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化而来,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与教育素养,但事实就是地说,实践操作方面、工作经验方面以及市场感知方面都相对欠缺,故而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来自行业的行业惯例已经通常操作规范主要依赖企业老师的传授,但在学徒制过程中,虽然有企业师傅的介入,但从企业角度来说对员工还是有业绩的要求,不能像专任教师一样把精力倾注到学生的培养上面。
(3)从教材角度来说
由于我院保险专业第一届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些课程是根据学徒制要求新开设的实践性较强的技能课,一些现有教材由于编写的时效性很难满足上课的需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真针对性地重写编写教材,或者印刷校本教材,不管是何种形式,这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同时,教材的内容可能还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加以斟酌考虑,为教材的编写带来了另一层次的难度。
(4)从场地角度来说
学徒制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学生目前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在学校,虽然学校已经根据学徒制的需要建设了模拟实训室,但跟实际的工作场景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缺少真实感,职业性和实践性不突出,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很难为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虽然我们在学徒制开展过程中会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走访学习,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并不能达到完全完成一项完整业务流程的结果。
(5)从学生角度来说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求知欲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惰性,自主学习能力稍显薄弱,学徒班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和师傅的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调动起来,所以个别学生还是像普通班级的学生一样学习积极性不高。
(6)从学校角度来说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虽然已经使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现实的种种问题,比如企业的合作愿意不高涨,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投入有限等问题,使实践教育的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很难实现与理想的结合。比如存在对学生实训室的建设差强人意,对教师开展学徒制教学的课时、经费计算等方面模棱两可等问题。
2.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保险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1)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
针对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课程体系,应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在职业基础、职业核能、职业延伸等各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中都要突出能力。比如在职业基础课程方面,目前工作环境离不开办公自动化,在强调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除了开设理论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外,还可以增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并伴有计算机登记证书作为技能水平的认证条件。
在职业核心课程中,针对保险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包括人身保险业务操作能力、财产保险业务操作能力,再保险业务操作能力、社会保险业务操作能力,每个方面的能力除了开设一门理论性课程以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实训课程,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在职业延伸课程中,要有针对性地为保险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价值丰富能力,主要包括与人沟通能力、销售能力、抗挫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这些课程可不设置实践课程。将这三个层次的课程按比例、灵活化地进行体系设计,可显著强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学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2)构建“双主体”培养模式
产,即指企业,教,即指学校,产教融合“双主体”中的企业与学校应该通过有效的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带来双重保障与支持。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见紧迫,高职院校即是社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输出者,因此学校输出的人才应当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技能型的需求,人才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参与到对人才的培养当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企业应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担当其一定的责任。只有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两个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构建理论能力与实践技能两者之间的纽带,避免学生学习行为的“孤岛化”。
(3)开设“双导师”指导模式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指的是学生身份,而“徒”则是指徒弟身份,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具有学生和徒弟双重身份,这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对应地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有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老师和负责传授学生实践技能的师傅。由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指导学生,这就是“双导师”指导模式,既将企业内部技术纯熟、素养优秀、经验丰富的岗位员工纳入现代学徒制的教师队伍中来,丰富在校教师实践操作方面的欠缺,弥补市场感知方面的不足,真正做好学生在实践中的师傅角色,负责带教与管理学生。同时,企业管理阶层也要适当对这些人员进行工时或工资的资助,提高企业师傅的相关待遇。
(4)建设“多场景”教学环境
高职院校的教学从传统的板书改良到多媒体教学,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演变,但教学场地都局限在校园内的教室或实训室,针对保险专业这种偏文科的学科来说,实训室也不像理工科那样可以把工厂搬到实训室,而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操作实训软件来模拟实际的工作场景。通过现代学徒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可以有机会到企业去实地参观和走访,通过企业师傅的带领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的业务案例。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企业进行跟师傅跟单的过程中不能全程跟下来,只能接触其中的某个环节,使学生对实践操作不连贯,不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由于考虑到保险专业的社会服务性,可以将学校作为一个营业点,吸引学校周边的居民来购买保险,在此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从展业到承保再到理赔等全部环节来完整地到完成业务操作,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佣金报酬。
(5)端正“双身份”学生态度
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表面上受益方是企业和高职院校,但真正的受益者确实学生,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其实践技能大大有所提高,更加能适应未来的工作情境,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第一扇大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课堂上可以结合我国保险行业的美好前景,以及在这次疫情中保险行业体现出来的“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职能,提升学生对保险行业的认可度与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实践操作方面,企业的师傅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案例让学生感知到保险行业在保障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看到保险行业未来的朝阳趋势已经大好的未来工作愿景,让学生带着憧憬和热爱毕业后投入到保险相关工作岗位上。
(6)建立“双方面”考评体系
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之一,因此学校不但应重视教师的理论素养水平,也要对教师的职教理念和实践技能有所侧重。根据国家出台的“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着力于改善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作为师资培训的必修课。通过现代学徒制,可以让学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不但有助于教师对学徒学生的管理,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可谓一举多得。因此需要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教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对教师的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纳入课时与实践考评当中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在产教融合的全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现代学徒制”这种教学模式,使企业的参与弥补了高职院校在实践技能与资源、师资技能与力量、学生职业素养塑造等方面的缺陷,势必会使培养的人才技能得到快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媛媛,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 经济研究导刊,2021(1):123-125.
[2]朱杰, 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探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20(5):53-56.
[3]刘卫民,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 商业文化,2020(12):78-79.
[4]刘海明, 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化,2020(11):129-135.
作者介绍:
朱杰(1983-),女,汉族,辽宁海城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金融保险。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1年度科研立项课题《职教集团办学模式下校企深度融合实证研究》(LZY20092)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