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心灵的班主任教育故事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王琦
[导读] 教育是能够船体人类文明,传承且提升到人类精神境界的一门艺术,其能够让人懂得分辨是非、明善恶
        王琦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北京 100018
        摘要:教育是能够船体人类文明,传承且提升到人类精神境界的一门艺术,其能够让人懂得分辨是非、明善恶。文章对班主任应当如何“用智慧启迪心灵,用爱心陪伴成长”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教育;心灵
        前言
        班主任的工作不仅只是一项工作,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其影响的不是学生的现在,而是学生的一生,为此让学生能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是每一个称职的班主任的责任。
        1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是人类最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具有表率作用。教师的态度、道德品质以及其所坚持的信仰、仪表和行为等方面都决定着学生的成长。相较于严肃的苛责或是打骂,身教这一育人方式则以润物而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学生心灵,极大的影响着学生(非智力因素)。毋庸置疑,象牙塔里,教师是仅次于父母的与学生最为亲密的长者。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尊重教师,甚至将教师的言行奉为“圣旨”。很多时候这种情感寄托要超过父母。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影响其人生观、行为习惯。例如:教师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情绪表现,学生都会模仿。因此,教师在学习中抑或是生活中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做一个具有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做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因为教师的一切表现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2 以人为本,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中的灯塔
        作为一名教师,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尊重所有学生,应时刻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信条。教育的根本在于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在于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于做好心灵艺术。我们应明确,教育是面对一群充满活力、希望的人,所以要做好这门心灵艺术的关键在于心灵的交融,在于“人情味”,而非精湛的技巧。心理学家指出,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爱”。李家怡是一名脾气、性情很“另类”的学生,他总是和母亲搞不好关系,三天两头不来上学,还有打骂他母亲的现象,但是孩子很聪明,成绩也很不错,针对这种情况,我放下老师的身份,试着和他做朋友,以爱的名义关心他。给他讲母亲是世界上我们最亲近的人,最伟大的人,尊敬母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打骂母亲是不对的。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怎么能够做出那样的事情来。我给他举了很多例子,说得他泪花闪闪,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要改过自新,做一名听话的好学生,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从那次谈话后,他变了。多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吝啬表扬。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获得他人的赏识、赞扬。它是芬芳,沁人心脾;它是阳光,温暖人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最黑暗的地方点一盏灯,在最寒冷的地方生一堆火,用爱心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塔,照耀着他们奋勇前行。
        3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对同一件事持不同的看法。因此更应保持善于总结、学习的好习惯。正如大教育学家孔子所说教育路上充满荆棘,一定会遇到很多“困苦”“困惑”,所以教师更应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学会反思、总结。保持学习的热情、韧性,必然可获得教育智慧。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各有个性,有的思维敏捷,有的思维相对迟缓,作为老师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应明确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要求教师应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学生的“特殊性”,比如爱好、习惯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李家怡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自制力,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时常以憎恨、厌恶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批评。针对这一情况,我先和他交朋友,谈心,充分运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的引导他,不厌其烦的,使他充分认识自我错误,并肯定的告诉他:“你也是老师心中优秀的孩子。”引领他读《游子吟》,并给他讲解,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4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一个班级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丑小鸭”。所谓的“丑小鸭”并非一律是迟钝或愚笨的孩子,他们中往往大多数是属于聪明,好动,精力过盛,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再加上自身的自控力较薄弱,久而久之他们身上就会积累下许多坏毛病。面对这些“丑小鸭”,我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我要用一颗爱心打开学生的心门,用一颗爱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学生也是如此。保持童心,做智慧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教师一定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假设自己就是学生,分析“我”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如何解决事情,保持童心,偶尔“忘记”自己老师的身份。特别是当学生犯错后,只有先做到理解,才有可能教育学生。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的确,当你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后,你会发现学生时代的你也经常犯小错误,也许你还会发现眼前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有很多你不曾有过的优点。保持童心,去除“盛气凌人”,宽容学生,你会发现原来不生气也可以做好教育。教育学生,并不等同于单纯的“管”学生,而是应做到以爱为力量,以爱为手段,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相处。为人师者,在浇灌各类“奇花异草”时,难免不知道如何下手,恨铁不成钢,抱怨学生为什么不按自己的想法“成长”,不妨先反思,想想自己又是否做到“以爱为手段”与之相处呢?是否做过家访和他们谈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处理问题总是简单粗暴,没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未深入发现学生为什么难管,到底是学校还是家庭出了问题,又或者是学生自身“桀骜不驯”?是不是仅以惩罚、批评的手段对待学生,而冠以所谓的“教育”呢?教育是需要用心的,当教师做到用心去观察学生、思考,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会发现世上无难事,再难管的学生,也有其育人之道。我们应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各班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他们的自觉性与坚韧性,离不开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5 结语
        由上可知,班主任是学生进步成长中的引路人,如果愿意抛开以往传统关键的束缚,同一种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教育对象,会惊讶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里都有无线的珍宝,应当做好善待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姜燕燕.从教育故事中探索创建特色班集体的启示[J].考试周刊,2020(53).
        [2]刘晓鹏.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我的教育故事[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3):41-41.
        [3]周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音乐核心素养[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4):37-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