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歌唱语言表现力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周香莲
[导读]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互紧密结合起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
        周香莲
        肇庆市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300
        摘要: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互紧密结合起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歌唱语言的表现力,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进行策略探究。本文从情感投入、技巧讲解、作品风格把握、实际训练这几个角度出发,探析了声乐教学中提升学生演唱能力的方法,以期为增强学生的歌唱语言表现力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表现力;策略探究
        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演唱技巧将歌曲的情感进行充分表达。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演唱时都会出现“声大于情”的情况,认为大声地唱出来就达到了声乐课的要求。实际上,歌曲在表演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发声,更需要在歌唱时做到声情并茂。为了提高学生的歌唱语言表现力,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手法改革,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将音乐作品演绎的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一、理解歌曲内容,在歌唱中融入感情
        理解是表现的基础,为了提升学生的歌唱语言表现力,在正式的授课前教师必须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适宜情境,理解歌曲内容
        情境教学法是指创设学生能够理解的适宜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简易的情境场合中理解歌曲内容。在声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表征内容和深入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境,以“亲身”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对歌曲的具体意义进行把握。
        例如,在进行中国歌曲《满江红》的演唱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内容进行了解。在学生通读歌曲之后,为学生创设“战争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个乱世中的将军,渴望收复河山、建功立业。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将自己带入歌曲的情境,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歌所传递出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在感同身受的模式中融入自己的演唱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工具,帮助体会歌曲情感
        除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的方式来直观地让学生体会歌曲内涵。对于部分歌曲来说,利用影视片段来让学生体味歌曲情感的模式会有更好的效果。
        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教学,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在声乐教学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音片段。王洛宾改编的这首民歌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学生可以在影视片段与音乐的结合中更加简单地理解歌曲的内在情感。在影音片段的播放过程中,歌曲的歌词内容与影视内容达成了一致,学生可以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感受作者对家乡山川河流的热爱,在简洁朴素的比兴式歌词中通过“以景动情”的模式感受歌曲自然和谐的韵律之美。
二、讲授演唱技巧,掌握正确练习办法
        歌唱语言表现力的增强不仅需要学生对歌曲内容有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声能力,在演唱时掌握良好的发声方法。
(一)先说后唱,做好发音练习
        虽然在唱歌状态下,学生的音调、语气、字词发音都会与正常说话有所区别,但是两种发音模式都要求学生将所说内容表达清楚。清晰的吐字是歌曲表现力增强的必要因素,在演唱歌曲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吐字”训练,让学生演唱的歌曲能够被听众识别清楚。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论是“声过于情”还是“情大于声”都会对演唱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歌曲演唱过程中如果调不正、字不准,那么受众对歌曲的欣赏将会受到很大干扰,歌曲演唱的表现力和张力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咬字吐字和音准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准确的调式和清晰的吐字中提升歌唱的表现力,将歌曲的情感渲染效果达到最强。
(二)科学训练,利用高位置独白
        “练唱有法、法无定法”,声乐教学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帮助学生找到最有效的练唱方法,尤其要避免盲目地“喊叫型”歌唱。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演唱发声技巧,一味地扯着嗓子演唱,不仅学生的声带容易受损,歌曲的表演也会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对歌唱表现力的提升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高声区训练是声乐艺术教学与演唱中最难学习、最难掌握的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高位置独白”的办法进行训练。通过歌唱化的吐字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高音发声能力。引导学生在高位置上朗诵,声音要放开,在念白上,要力求从感情出发,用宽厚、圆润的声音来念,力争做到唱就是念,念就是唱,念唱结合。念白虽然没有调的直接限制,没有琴声带动,但要求的更严格。通过高位置独白方式来进行高音吐字练习,将歌曲的演唱以片段化的形式呈现,既降低了歌曲表演的难度也为之后的完整歌曲演唱奠定了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高音发声困难的问题。
三、养成良好习惯,把握作品演唱风格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演唱习惯
        唱歌发声需要寻找到一个舒适的呼吸状态,唱歌过程中需要让自己的口、鼻、气管、肺等都处于一种扩张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打开唱歌”[2]。除了体育活动需要热身之外,音乐演唱也需要进行热身活动。在正式进行歌唱表演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呼吸状态,帮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妥善利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将呼吸和发音做好协调。当各个部位的发声系统做好准备之后,学生再进行歌唱表演就会觉得更加轻松,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歌唱表现力也会随之增强。
        对于唱歌习惯的养成来讲,“打开唱歌”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歌唱逻辑,还能帮助学生在各种歌唱训练中有效养护嗓子。经过热身训练之后,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得到了良好调动,歌唱发声模式也获得了进一步熟悉。在学生感到舒适的情况下再进行歌曲的表演,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情感专注到情感表达之上,以充沛的情感投入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二)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演唱风格
        歌唱语言的表现力不仅要通过情感投入来增强,还需要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了解和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歌曲的发声、呼吸和共鸣技巧与歌曲的演唱风格密切相关,甚至每一位演唱者所惯用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增强学生歌唱语言的表现力,教师还需要从演唱风格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在不同的歌曲旋律中感受各类表演风格的魅力,选取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来对曲目进行表演。
四、增加练习时间,在实践中训练表现力
        实践是提升学生歌曲语言表现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解完理论内容后,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空间来让学生对声乐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
        练习是增强学生的歌唱语言表现力的最好方法,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学生的发声、发音、吐字能力都得到了增强,多次的练习和演唱也能帮助学生对歌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在班内举办一些演唱比赛,通过登台表演的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的舞台经验也是学生歌曲语言表现力增强的重要助力,对实践性极强的声乐课程来说,增强学生歌唱语言表现力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实际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找到最能打动人的演唱模式。
        总的来说,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语言表现力的增强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进行探究。在理论教学环节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预留出相应的时间来进行演唱练习,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宜自己的表演风格,掌握增强歌唱表现力的具体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庆庆.浅谈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J].大众文艺,2020(23):156-157
[2]周闵.声乐教学中歌唱技巧及个性化风格形成策略[J].四川戏剧,2020(12):187-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