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是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道路工程制图》的课程思政措施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改革,明确了思政教育在整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课程思政的一些措施。此外,增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也是《道路工程制图》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改革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号召且强调高校专业课程都应该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即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让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道路工程制图》作为路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传授识图知识和绘图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让育才与育德同向同行。因此,合格的课程思政是需要让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并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的。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改革措施: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专业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思政教育是为了能培养出三观正确、品德优秀、行为习惯健康积极的学生。两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出能够为社会、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授课教师通过对企业的走访以及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调研,重新构建了该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明确了制该门课程的思政德育目标为:
a)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职业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担当意识
b)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具备良好的总结能力,能不断累积经验,并从中归纳总结;具备严谨求实、刻苦专研的科学精神。
c)具有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具有集体荣誉感;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
其次,为了实现上述思政德育目标,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同教授思政德育课程的教师结成了《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小组,共同研究该门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与岗位技能要求,甄选了一批典型事例作为引子,生动展现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正确的三观等思政教学内容。
例如:引用“路桥工匠标杆—侯朝银”的事例讲述路桥行业的行业精神;引用“两单一星元勋—王淦昌”的事例讲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引用“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例讲述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这些真人真事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学生的职业之路树立了正确的学习目标。除了引入典型案例以外,授课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还有选择性的适当延申,在专业知识点中恰如其分的引入相关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三面投影原理的过程中,引入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哲学观点。
第三,利用当下的信息技术,建设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1]。比如,制作包含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动画小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接受了思政教育;此外,吸纳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识图实践课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扮演施工人员,在识读实际工程图纸的过程中,讲述自身的岗位职责。
第四,改革教学评价手段,明确思政评价标准。过去的教学评价只反映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政教育情况。《道路工程制图》采用形成性考核,在考核方案中设计了专门评价学生思政教育的环节,比如,以匿名方式,票选出最乐于为他人学习提供帮助的同学,以此形成学生之间互助互爱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评选在实践活动环节最乐于为其他同学服务的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自身的观察,给予品德优良,政治素养过硬的同学一些奖励,比如一张奖状或者一次加分。
第五,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小组会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近期的教学情况,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还积极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小组进行交流,分享经验,总结得失。而学院为了更好的推进各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也多次组织校外的专家学者为学院老师作报告,介绍其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经验。《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小组的老师们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并针对自身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课程思政的一些改革措施。
三、总结
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识图知识和绘图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未来,《道路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小组将进一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涵,让专业知识与思政德育教学结合的更自然、更生动。此外,也将定期组织关于学生思想情况的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程舒通 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诉求、价值和途径。[J] 中国职业教育 2019.05
(本文是2020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路桥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2020ZC0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