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原本 以活动促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点滴谈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江添开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江添开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第四小学 广东省 佛山市  528000
        【内容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而新的课程改革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又有展示空间的舞台——《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它特殊的性质,使这一梦想成为可能。那么,我们应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孩子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原本,以活动促提高。
【关键词】道德  活动   
【正文】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道德与法治》课还给了给孩子们一个美丽又有展示空间的舞台,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生活的环境中,学会明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从而成为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奠基石。故此,我们应该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个活动的舞台,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理解生活的真正含义,展现自我,培养成为合格的未来小公民。
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只有让孩子们参与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化的现实活动中探究学习,才能使品德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成为一个会流动的场。如在《我是参与者》一课中,刚好学校要进行艺术节,有一项内容就是设计水果拼盘,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共同制作水果拼盘,这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更是小组成员合作的成果。老师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制作步骤,先观察拿回来的水果,再与组内小伙伴讨论,准备造成什么作品,再给作品起个有意义的名字,设计一些问题:当分工时碰到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怎么办?水果不够用了怎么办?有人不会做时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就能做好,大家更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参与者,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从而课堂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们每天生活在学校,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有利资源,打开课堂外的“课本”,整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让诚信伴我行》一课时,教师就大胆地把课堂溶入于学校,让学生对校园诚信长廊进行实地观察、深入解读,对教室门口设置的诚信版面进行信息储备。通过丰富而感性的故事画面和抽象而深刻的诚信语录,让学生感知诚信的力量。同时,这种在情境中产生,但又超越情境的体验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身处的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温馨、友爱、团结、向上的精神和物质的结合体,是他们可爱的家园,从而增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活动——反映学生生活
林威说: “准备生活的唯一道路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儿童的真实生活是品德课教学的前提、基础和根本,孩子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要通过生活学会生活。顾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我们教师要注意依靠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活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的多元性和生动性。

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市场上、超市里,让学生了解各种琳琅满目的货物,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又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课堂上在班上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就活跃起来了,课堂马上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场”,孩子们的话闸子像洪水一样被打开了,有些孩子这样说:“课前,我通过课外调查活动,清楚地知道了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加美,我作为一个小村民觉得非常骄傲。”有的说:“我了解到我的家乡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巷名、村名的来历,还了解到有哪些名人。”……孩子们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发,这种深刻的感受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得来的,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这比任何课堂上的说教都来得更有说服力。常言道:“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这种出自孩子们自身的探究是何等地贴近生活。
三、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性质旨在使学生成长成为具备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一切回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和生活的方式,提高他们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只有把实际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去探索,去亲身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构成道德的认知,并得以内化,逐渐形成自身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简单的一个结论——该怎么做,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有机会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直到该怎么做,后果会怎么样,人们可能会对你有什么评价,从而让自己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成为未来合格的一代公民。如:我们利用家庭这一教育载体,合理地使用家庭人力资源,不仅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充实了品德课堂,体现品德教学的丰富性。例如教学《关注交通问题》这一课时,课前给学生发下了交通调查表,让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家中各类车辆的耗油情况,知道了车辆给能源的消耗以及给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然后与家长讨论解决方法,并完成调查记录。并请父母带孩子到马路上走走,认识一些交通规则,如:该如何走斑马线,认识红绿灯等的标志。开展这样的体验活动,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活动,也是以家庭的影响来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过程,促进《道德与法治》课有效实施的过程。又如教学《我爱我的家》时,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入手,畅所欲言,讲一些父母、家人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结合父亲节、母亲节、敬老节等的节日,利用书信节写信或制造卡片等的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进行“当一天爸爸或当一天妈妈”“跟爸爸或妈妈上一天班”等的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并挑选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去做做。如:洗洗碗筷,叠叠衣服,收拾收拾房间。这样孩子们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自己生活的技能,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相近的活动,孩子们会感到新颖、亲切,既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事实证明,学校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社会机构,一个脱离社会的世外桃源。我们要在教学中以孩子的生活活动为载体,以孩子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返璞归真,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才能避免教学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感悟,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昕. 品德与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 一年级 下册[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 五年级.下册[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3]课程?教材?教法[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