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奔科
湛江市第十四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 应党十九大以及青少年法治大纲的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这个时期必须加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趋势下,活动型课堂的实施成为当前开展法治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和关键抓手,从而促进初中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培育法治意识途径
一、活动型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活动型课堂是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包含法治意识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打造活动型法治课堂,在活动体验中培育学生法治能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趋势下,活动型学堂也是当下开展初中法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引领。基于此,我们积极开展活动型法治教学,一方面使法治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来实施,另一方面使活动设计承载法治知识的教学。活动型法治教学要以法治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思维从浅层化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如《做守法的公民》中的“善用法律”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表演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来点评情境表演,学生能回答出拨打110应该注意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在表演、观察中就能生成新的知识,让教学落实到生活实践,正符合深度学习的落脚点。
活动型法治教学还要以法治议题为主线,以法治活动为路径,以法治知识为中心,以法治素养为培育目标。教师要在活动型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法治能力。如《做守法的公民》课堂教学中:我设问:2元官司值得打吗?可以和亲人打官司吗?学生在探究这些议题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既形成思辨的科学精神,又提升学生的法治能力,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另外,可将课堂内容体现地方特色,将湛江本地的律师事务所、服务所、公证处等“搬”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与法律的距离等,这样的深度教学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活、情感体验更真、实践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途径
1.开展体验式活动,树立法治信仰
在法治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要关注法治概念、法治原理,又要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考和行动,强化学习主体的活动体验。通过法治小剧场、角色扮演体知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把法治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真切地了解法治生活、感受法治力量、体验法治关爱、激发法治情感、树立法治信仰,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如《做守法的公民》中的“善用法律”,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设计“青少年在合法权益遭遇侵害时,应该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体验活动:(1)遭遇侵害时,青少年如何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与违法行为作斗争?(2)侵害发生后,青少年如何依法求助?(3)有人用“托人情”方式解决侵害纠纷对此,你怎么看?学生运用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结合实际开展讨论。当生活经验、生活关切与现实法治问题产生矛盾时,当已知与未知发生碰撞时,必然会激发思维的火花,提升用法能力。教师也积极参与学生讨论,重点释疑,对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不当言行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价值取向和法治思维。这时,教材知识成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认识和解决法治问题过程中领会知识、内化知识,学会善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实效,最终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
2.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升法治意识
运用学生身边常见到的行为、现象、事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如《做守法的公民》中的“法不可违”,结合2020年的时事热点,用了疫情期间相关的事件。
如在公共场所拒不戴口罩;对于有的患者法治意识不强,明知自己患有新冠肺炎,却隐瞒病情且不遵守隔离规定,故意传播病毒;对于有的商家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或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谋取非法利益等。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并带着问题去参照相关的法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过程中应如何界定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及它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再如《做守法的公民》中的“预防犯罪”知识点教学中,我通过小陈的事例,先设问:请你思考小陈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呢?在与学生交流分享之中引导学生分析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再追问:如果时光能回到过去,你想提醒小陈注意什么?学生在探讨分析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犯罪并非与我们绝缘,有时罪与非罪仅仅一步之遥,进一步的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并懂得如何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如何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感悟到对生命的珍惜热爱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通过以上案例,作为教师应该很明显的发现,在教授《做守法的公民》这课创设活动型课堂中,始终贯穿渗透对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思考,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及对生命的认知。
3、实施表现性评价,落实法治意识
缺少评价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用传统的标准答案模式去评价法治教学,法治意识将难以落地。基于素养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品格的考查,对法治意识的评价要看学生是否会用法律知识、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会背诵法律知识。朱明光教授指出:“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其度量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答案’;其分级的证据是‘表现’,而不是‘要求’。”为此,我们把表现性评价作为落实法治意识的有效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评价者让被评价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者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被评价者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价方式。促使法治教学由“育分”向“育人”转变,促进法治意识落地。如在《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中,最后的落脚点和评价标准不是学生记得多少知识点,而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此,我们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在放学的路上有陌生人,来拉你一下?摸你一下?”“如果有人不经你和你父母的同意,把你们的照片放到网上做广告图片,是侵犯了你们的什么权利?”我用这些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深入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考查,学生能理解《民法典》规定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概念。同时,学生能敢于向侵犯自己身体等行为说“不”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能够更加真实地考量其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行动,我们就拥有充分的尊严和自由。而对那些突破法律底线、侵犯了我们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
4.融合信息技术,培育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法治教育及法治意识的培养,让信息技术支持法治教育及拓展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有深度。信息技术的应用或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信息技术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其在信息资源的便利性和多样性方面更是可以为课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提供课堂资料的有效拓展。如在讲到《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知识时,教材中给出了相关法律的条文,那么如何理解条文的寓意和内涵?老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通过互联网搜集到这些具体的信息资料作为课本内容的拓展,这对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法律的条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开展法治教育和滋养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分享有关法律知识的网站、关注微信公众号及法律相关的电视栏目,让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学习法律相关知识,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三、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不仅需要有效的课堂知识传授,更需要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运用和实践法律,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教师应当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深度学习的活动型课堂中不断滋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法治观念,为我国法制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庞旭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强化学生法治意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李道强.让“法治意识”之花绽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