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律动 成长的真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李小帆
[导读] 美国学者华特士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中明确提出
        李小帆
        李沧区衡水路幼儿园,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66100
        美国学者华特士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中明确提出:作为一种终身的历程,生命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孩子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要引导人们充分感悟人生的意义。是教育让孩子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使孩子正确地认知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蕴,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目的,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正确的、坦然的面对死亡。
        疫情时期,每天新增的死亡数字背后,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无数名医护人员在疫情中逆行,各行各业的员工物资供应......面对生命这堂认知教育必修课,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都经历了一次考验。然而这次疫情,对于幼小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没有意识到恐惧,而“生命教育”对幼儿来说,更是充满未知与不解。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呢?
        在现在的幼儿园环境中,操场大部分都是塑胶跑道的地面和单一的大型滑梯,相比用塑胶与水泥盖地、草木植被稀缺、塑料类玩具充斥其间的幼儿园环境,“亲生命”环境显然更符合孩子们的身心需要。在这种“亲生命”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通常更具活力,情绪愉快稳定,对生命更加敏感。孩子们在与其他生命的交融与互动中,收获对生命的认知、理解与感悟。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与生命的亲近,使孩子们具有生命观、宇宙观、整体观和爱心。”孩子们特别容易受这种“亲生命”环境所吸引,他们与环境频繁互动,遇到不知道的或新奇的事物与现象就会问老师或同伴,从而逐渐熟识园内的各种花草与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命习性,反复体会生长、枯萎、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大体意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自主玩耍就是一类没有规则约束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通过积极的紧张情绪而使身体和心智进步。经典游戏理论(如剩余精力说、生活预备说、复演说等)认为,游戏性精神是一种来自先天的、本能的、生物性的生命力量。自主玩耍因其低结构化更受孩子们的欢迎,能更充分地实现游戏精神。
        在自主玩耍中,孩子们的生命力无拘无束地喷薄而出,生命觉积极运转,待到他们觉得累了或不舒服了,就会意兴阑珊,暂停玩耍。不同于高控制或高结构化的教育游戏,自主玩耍不止于关注游戏的外在教育目的,更强调游戏过程内在的生成性———生命力的生长。
        3—6岁的孩子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探索能力也非常强,说的最多的便是“为什么”?为了能让孩子们更直观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我曾给孩子们看了一组关于剖腹产的图片,看完后孩子们感到很震撼,他们用心疼的眼神看着图片:“老师,阿姨疼不疼?”“你们说呢?”“疼!大夫拿针扎我手的时候我都可疼,那用刀子割肚子把我们抱出来肯定更疼了。”其实这并不单单是一种生命教育,也是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知道生命得来不易,从而学会更加珍惜生命。“生命是我们最感亲切的存在形式……
        这也让我不禁想起,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正带孩子们玩器械,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这时,鹏鹏高高兴兴地跑到我面前,让我低下头,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给你看一样好东西。”孩子认真的表情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跟着他来到草丛里。他指着一只小鸟说:“老师,我发现了一只小鸟!”我仔细地看了看小鸟的状态,似乎早已僵硬。可孩子却对我说:“老师,我们带小鸟回教室吧,我们都会好好照顾它的。”天真的孩子以为小鸟还活着。我看着他期待的目光,轻轻地告诉他;“对不起,老师不能把小鸟带回去,因为它已经死了。”“啊......”他呆呆地看着小鸟,没有说话。

这时,又有更多的孩子过来了,鹏鹏告知他们小鸟死了的时候,孩子们“炸”开了:“老师,它是怎么死的?是被坏人打死的吗?是从树上掉下来摔死的吗?还是太老了?……”我无从回答,只是平静地对孩子们说:“我们给小鸟修个家吧,好让它安静地休息。”孩子们都没说话,他们默默地从周围找来一些树枝和石头,我们将小鸟放在一块空地上,然后铺上一些树枝,并在周围用一块块石头垒起来......
        可能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件简单的小事,但在我心中掀起了一层巨浪,孩子们纯真善良尤其是爱的天性深深地打动着我,我的心灵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引发了我对爱的教育的思考。现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养宠物,当面对家里有宠物去世时,也应该让孩子参与计划一个适合的仪式和葬礼。要将此作为一个机会,与孩子讨论他们对于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的看法。要鼓励孩子表达他们对与这只宠物所共度时光的感激。
        作为一种生命教育活动,一方面给孩子们创造了释放生命活力的良好机会;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有机会亲密接触其他多种生命,见证并参与动植物等生命形式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在直面生命中,在自我生命与其他生命的交融中,学到一些基本的生命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在活动中创造生命价值,生成生命意义,涵养生命情感,体验宇宙间的生命关联,孩子们在与真实的生命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生动的生命教育。
        再例如,在我们之前开展过的母亲节亲子活动中,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孩子们把篮球塞到衣服里,并尝试完成老师安排的小任务,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容易。在过程中,很多孩子都边扶着肚子,边完成任务,嘴里不停地嘟囔着:“好麻烦呀!”、“我都蹲不下了!”......妈妈们看到这个场景,也不禁放声大笑了起来。活动结束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感觉?”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老师,我觉得很不舒服”、“老师,我那样都没法好好走路了”、“我觉得妈妈怀我的时候好辛苦啊”、“妈妈您辛苦了,我以后一定不会惹你生气了”......当听到孩子们的这些回答,我看到有的妈妈们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通过这样的亲子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生命的来源,也感受到了当妈妈的不容易,这样的亲身体验,使得幼儿开始思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幼儿生命教育,从对生命的本质探求开始,让幼儿认识生命的存在,自己的存在,肯定自我价值,尊重他人和大自然的生命,朝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其次,在幼儿园里,我们还可以通过绘本使孩子了解生命的循环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例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的天使》、《爷爷的墙》、《爸爸的围巾》、《祝你生日快乐》、《我永远爱你》、《一片叶子落下来》等,这些书都坦诚直面悲伤,化哀思为有形,最后传递着温暖、祝福和希望。
        从动植物到人物,使孩子们反复体会生命现象的大体意义。孩子对与“死”相关概念发生疑问,实际上是对生命现象的自发性探索,家长千万不要回避,一定要遵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期,给予相对合理的解释,不要怕童话语言欺骗了孩子,更不要告诉“死”是一件很可怕、很痛苦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心中播上一颗爱的种子,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引导了。
        生命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是“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理念的有效运用。生活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价值,吃喝拉撒玩睡、相遇与再见、受伤与生病、洒扫整理等生活事项既是生命的现实展开,又是一种生活能力与生存能力的练习,还是一种真实、鲜活、多元的生命体验过程。孩子们通过直接接触现实生活的基本层面,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体会生活的美好与不幸,学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无常,让孩子学会坚强,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因为我们生命中度过的每一刻都值得回味和珍藏。
        李小帆,1994.06,女,汉,山东省青岛市,大学本科,职称:二级职称,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