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好奇心,真诚地探索与表达——部编版三年级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习作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张小花
[导读] 本次教学主要以部编版三年级第七单元的习作《国宝大熊猫》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
        张小花
        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第三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437
        【内容分析】
        简要:本次教学主要以部编版三年级第七单元的习作《国宝大熊猫》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资料对大熊猫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纸上。本次 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首先让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加深对大熊猫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习作的文章更有深度。因此,教学过程中运用了问答教学、小组讨论教学等方式,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本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首先以是否去过动物园的生活素材引出本次对大熊猫的探讨,结合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提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并结合图表中的介绍,将事先准备的课件图片进行播放,把大熊猫的形象特征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指导教学中,必然有对所写内容的介绍,因此,从名称、类别、食物、分布地区、外观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对自己理解的大熊猫进行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时的话语以及肢体语言均具有引导作用,给予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在问答环节,学生敢说敢想,并在教师的引导把控下,形成学生探讨交流的局面,一个同学说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者反驳,最终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写作要求,在课堂最终环节,以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夸奖,为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
        价值:指导教学是当前因材施教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发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思考,完善自身思维。指导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是在教师不干涉学生思维发展下的语言与行为引导。大熊猫是我国极具特点的动物,在动物习作方面具有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能宣传保护环境与爱护动物的理念,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且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让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落实学生的能力素养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对大熊猫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写动物的习作技巧,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将动物的特点、外观充分展现,并包含自己的认知与情感。
        2.能力目标
        以教师指导习作为切入点,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加入小组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答辩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不惧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碰撞,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而问答形式则为学生提供了敢想敢说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身思维模式;写作技巧的指导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描述、概括、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发展具有引导意义。
        
         【设计理念】
        在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要素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思考能力。学习的重点在于思考,不进行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进行学习。在教育改革的当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考与探索,进而寻求答案,成为了教育主流,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特点,依照教材内容对课堂场景进行创设,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自身天生的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师则处在辅助地位,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课堂的主体归还于学生,这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能够有效的拉近当前师生的关系,让学生敢于想,敢于说,从而够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考能力,基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让所写文章中呈现的逻辑思维更加完善,写作更具自身特色。
        
         【教材分析】
        语文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综合性的体现,本次习作内容选自三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第七单元,以大熊猫为重点,训练学生描写动物的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的主要学习者为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周围各个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且人生价值观正在萌芽,思维的缜密性不足,探索能力较弱,但是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极高,求知欲旺盛,正是实行指导教学的黄金时期。


        
         【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以总结流程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以事件、原因、后果、知识等步骤进行书写,促使学生逐层进行分析学习,更能够容易接受知识的传输。
        1.同学们见过大熊猫吗?
        2.大熊猫是不是猫?
        3.大熊猫长什么样子?
        4.同学们印象中的大熊猫与视频中的一样吗?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对自己印象中的大熊猫进行自主探究,并设立相关问题。“你们见到的大熊猫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学互学,以小组形式,对问题内容进行讨论,思考大熊猫的长相特点,进而对自己所知的大熊猫外观进行总结描述。并进行假设,对事件结果进行讨论,发散自己的思维。
        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互相监督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与学生的日程生活相结合,让指导教学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对所见的大熊猫进行总结。
        二、引出教育重点内容
        教师:“根据同学们总结出的大熊猫的外观与行为,那么大熊猫究竟是不是猫呢?它们生活的地点在哪里呢?”
        学生进行讨论,进行联想,最终总结,得出问题答案。
        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小组内的总结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所以大熊猫不是猫,不仅仅是它们没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根据大熊猫的食物进行推断,大熊猫的生活分布在四川、陕西以及甘肃等地区,这些地方有它们爱吃的竹叶、竹笋以及其他植物,在动物园中的小动物都不是它们原本的家,但是工作人员将它们照顾的很好,尽量为它们提供相似的生活环境,让它们住的开心。”
        教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大熊猫为什么称之为国宝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小组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将在去动物园时听到的见到的进行总结,一个说“大熊猫只有中国有,我看到电视说别的国家的大熊猫都是从咱们国家借的。”还有其他同学说:“大熊猫太少了,好多动物园都没有。”
        教师总结:“大熊猫称之为国宝的原因就是因为仅存于我们中国,并且数量稀少,不容易繁殖与存活,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的猎杀,濒临灭绝,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使其考虑事物能够更加全面、缜密。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将搜寻的网络有趣的有关大熊猫的视频向同学们播放,让学生观察动态下的大熊猫是什么样的,使得学生在描写大熊猫时能够运用多种形容词与动词对其进行描述,例如笨重、缓慢、灵活等。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描写自己印象中的大熊猫,以及对大熊猫的感情。
        在写完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批改,为了保证学生的自尊心,评价大多不公开,只挑出一两篇好的文章,张贴在教师,供学生观看与学习。
        
         【教学意见】
        指导习作教学,不仅仅要以学生的认知出发,还要不干涉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空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要求较高,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育人意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并对学生具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发挥这些教学方式的教育效果。且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文字功底较低,会出现较多的错字、不会的字以及病句,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也要时长巡绕查看,给予学生询问的机会,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实际看过大熊猫,对大熊猫没有具体认知,甚至不知道大熊猫是什么,因此,在指导习作过程中,要逐步进行,从认知、名字等方面入手,在小组分配上,也要保证每组都有一位或两位对大熊猫具有了解的学生,避免小组内沉默的现象出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