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一双手 撒播一份爱——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相关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曾敏如
[导读] 教育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曾敏如  
        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教育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校是一所普通小学,去年接纳了一位轻度智障儿童入学并随班就读。我对其进行“加”、“减”、“乘”和“除”的方法,两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随班就读;融合;特殊  
 
        去年9月,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课程。班上迎来了一个轻度智障孩子小淑。初见,样貌端庄、举止文明,除了口齿不太清晰之外,我完全觉察不出任何差异。小淑在我班随班就读。什么是随班就读呢?顾名思义,随班就读是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
        但是很快,小淑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上课喧闹;爱举手,但回答的内容却牛头不对马嘴;作业不会做;测验的时候空白格子上只写“甲乙丙丁”四个字……。针对她的情况,我综合评估她的能力,并做出相应的特殊学习计划,然后长期地实施。经过两年的努力,她进步很大,语文成绩从最初的3、4分上升到60多分;课堂上也爱举手发言,回答的内容大多符合要求。回想两年来自己的教育历程,现总结策略如下:
        一、课前做加法
        “加法”,即“增加知识”,把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提前交底,帮助其预习,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小淑属于轻度智障,生活能自理。因为她口齿不清、发音困难、识字量少,所以对课堂没兴趣。因此,课前我采用做加法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课前预习,只有熟悉课文,她才能找到自己能听懂的点,才会对课堂感兴趣。每天下午放学,我给她预习。孩子的天性是爱玩,不管是特殊儿童还是其他儿童都一样,所以,我摘取了一些她能懂的内容,给她进行游戏训练。
        词语是语文课中最简单也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开学两个月我负责帮她巩固一个学期的词语。在词语学习过程中精细部件的辨认和归类记忆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枯燥的读和记中加入游戏:
        “故事记忆”。如,词语“疾驰”,我把它制成生字卡片,先教她读,然后讲故事:以前,有一匹生了重病的马,它没有见过外面的天空。有一天,它得到仙子的帮助,病竟然好了,于是,它就像是失去了理智一样地往外跑,跑着跑着就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草那么绿,它没想到自己也能在这里“疾驰”!出现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我边讲故事边写“疾驰”。
        “我讲你写”。听懂了什么是“疾驰”后,我让她重复书写。接着我又跟她玩第二个游戏。我把刚才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讲到重点的时候放慢速度,刻意多讲两次,如:病突然好了,就像失去了理智一样……我提醒她把“疾”字写出来,接下来的“驰”字也用一样的方法。
        “词语接写”。听着故事能把词语写出来,不听故事能写吗?于是,我继续让她重复书写,几遍之后,她基本能记住。接下来,她写“疾”字,我写“驰”字,我写“疾”字,她写“驰”字,然后她写“疾驰”,我也写“疾驰”。重复几遍,我再进行听写,她可以默写出来。
        适当地在课前给她做“加法”,寓识字于游戏之中,可以带来学习的新鲜感。
        二、作业做减法
        “减法”,就是“简化环节”,把会做的作业完成,把不懂的作业删掉。
        之前,她不完成作业的最大原因是不会做,所以,我不强迫她完成所有的作业,我给她制定一份计划,把她会做的,难度适宜的划分为必须完成项目,把不会的划分为不须完成项目,这样她不仅能完成得好,还能提高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能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词语她能掌握,抄写就是她必须完成的作业。每天课后,练习册中的“看拼音写词语”、“组词”、“按要求写词语”、“补充词语”划分为必须完成的作业。

我给她制作了一份专属表格:            
给小淑一个“五星级的家”
必须完成的作业    星级评分
    
只要她能完成必须完成的作业,我会给她五个大大的“★”。当然,她的作业也必须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不给她临阵退缩的机会,家长监督和老师表扬、鼓励并存,长期坚持下来,作业完成得很好。
        三、期末做乘法
        “乘法”是在简单易懂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智障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重复训练、巩固、记忆,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小淑的情况比较典型,除了学期前两个月帮她巩固词语之外,后面两个月必须制定更高的目标。接下来,我把目标制定为:会写一篇习作。
        (一)表格训练法
        拿到习作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让她用列表格的形式罗列习作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为了让她更易下笔,我告诉她,凡是习作,都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此,人物一栏中除了她自己,就是她的父母或者我。最难的莫过于起因、经过和结果。既然是难忘的事情,我就让她写父母的或者是老师的,她选择写老师陪伴她的事情。她会在“起因”一栏上写“我成绩不好”,“结果”一栏写“我成绩进步了”。最难的就是“经过”,怎么写比较符合她的智力程度呢?我告诉她:“老师最开始帮你辅导了什么?”她会写下“词语”;我接着问:“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辅导的?”她会写下“游戏”;我最后问:“你喜欢这样的方法吗?”她对着我点头。于是,我教她把不连贯的词语变成连贯的一句话。
        当她学会用一个词语变成一句简短的话之后,我对她的要求又更高了:扩写这句简短的话。在可以加东西进去的地方尽可能增加,如当时的心情和想法。看着表格,一步一步慢慢地扩写,哪怕增加一个词语,我也会表扬她。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她基本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先画表格,再填表格,最后扩写。
        (二)题目整理法
        习作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她更好地掌握技巧并运用呢?于是,我和她的家长一起搜集题目,并进行有机分类,再让她每天看一点、记一点,如此重复训练,不但拓宽了她的知识面,还让她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两个月的“乘法”辅导,她的习作从最初的空白,到后来能写连贯的一段话,大约200字左右。
        四、家校做除法
        “除法”,就是在智障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面前不施与、不给予,给他们独立完成的空间,培养其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研究表明,尽管智障儿童的认知有缺陷,但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荣誉感和自尊心。但是,智障儿童的父母和班上其他学生是否能一味地鼓励、表扬和帮忙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盲目鼓励、表扬和帮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家校做“除法”很重要。
        小淑在在学习上、生活上困难肯定比一般的孩子要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和她的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她必须完成的作业,家长督促其完成;她能自己完成的家务活,如扫地、洗红领巾等,必须让她自己动手;为了让她更好地和班上的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每周还要固定给她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些都是我给她家长的任务。期间,家长要做到不施与、不伸手,当孩子完成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在学校里,我给她安排了2名学习伙伴,让他们一起学习、游戏,她不会的游戏,学习伙伴就耐心教她;每周还要抽十分钟时间,给她进行听写训练;还要学习伙伴随时观察她的行为举止,一旦发现她做了好事,哪怕是捡了一支笔交还给别人,也要及时对她进行口头表扬。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智障儿童的心理、情感上的满足,还能促进智障儿童学习素质的提高。让她感受到同学的友爱、家庭的温暖。
        给小淑做“加减乘除”法,使她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轻松愉快地随班就读。她收获的是进步和爱,我收获的却是在特殊教育之路上盛开的花儿,春色满园关不住,你伸出的是一双手,撒播的却是一份满满的爱和感动!
        
参考文献:
[1]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 .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