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雷
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 镇江市 212019
摘要:当前,叛逆似乎成了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词,让原本和谐的亲子、师生关系蒙尘。而感恩教育,犹如一味良药。它是一剂镇定剂,让孩子客观认知自我;它是一剂消炎药,让孩子感受关心爱护;它是一剂保健品,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适当使用,成长的旋律会更加和谐,青春的绚烂会更加澄澈,而青春期也将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的春天。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 感恩教育
青春是绚烂的,原来懵懂的孩子开始在人生的画纸上描绘自我的色彩。客观看待时,这是美好的成长,但身处其中的孩子和他们的师长,感受却不见得多么美妙。父母心中:之前温顺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听话了;之前和善的孩子,开始有了暴躁的脾气,难沟通了。孩子眼中:过去博学的父母,开始有了知识短板,不再见多识广;过去平和的父母,开始变得执拗,不再通达明理。“叛逆”似乎成了青春期孩子的代名词,争吵、疏离,让原本和谐的师生、亲子关系蒙尘。适时加强感恩教育,犹如一味良药。它是一剂镇定剂,有助于引导学生科学认知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觉醒;它是一剂消炎药,有助于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表现;它是一剂保健品,有助于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调整自己开始,让成长的旋律更加和谐,让青春的绚烂更加澄澈。
一、镇定剂:科学认知,我会说“不”,自我意识在觉醒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暴风骤雨期”。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突出,遇事更注重自我感受,情绪上冲动易怒、焦虑不安、起伏较大。因此,感恩教育的第一步,用上一剂镇定剂:引导他们科学认知青春期,特别是青春期“叛逆”心理和行为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情绪。
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心理学小讲座,介绍青春期的一些科学知识。如介绍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高涨,导致他们会急于向外界树立和维护自己独立自尊的形象。但是一旦这种愿望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就会偏激地认为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叛逆心理就产生了。如介绍叛逆心理的迁移和泛化。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就会觉得这个人在任何方面都毫无可取之处。如介绍叛逆心理的危害。“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影响其将来的社会生活。
当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青春期,一方面让孩子看似“叛逆”的心理和行为能更好地被他人理解,被自我悦纳,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减少了他们冲撞师长后的英雄感、挫败感。一切都只是自身成长进程中的必经阶段,需要坦然面对,更需要勇敢前行。
二、消炎药:理性思考,父母说“不”,关心爱护藏中间
撩开了青春期的神秘面纱,有了科学的认知,就能迈出感恩教育的第二步,用上一剂消炎药:帮助孩子摆脱情绪的控制,理性地思考和父母之间的矛盾,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是冲突的底色。当然根据青春期孩子的特点,体验式活动会比说教更能触及他们的心灵。
1.撰写父母或老师观察日记
笔者在班级开展了撰写父母或老师的观察日记活动,以一个星期为期限,每天坚持留心观察父母或老师的一言一行,如果因为上课不能及时观察的,就以采访的方式加以补充。并要求学生能及时记录下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情。到交流的时候,不少孩子都是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长辈们的辛苦。一个男生,来自单亲家庭,母亲独立照顾他,很辛苦,可他却只感受到母亲的约束和唠叨。那次国庆节去了父亲那里,整整七天,连一个问候的电话都没打。但这次,他在观察日记里写道,没想到妈妈的工作这么辛苦。为了能多挣钱,以计件方式核算工资的妈妈常常好几个小时头都不抬一下,以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如果有不合格的产品是要扣钱的。怪不得她每天回来,都说头晕。我上网查了,这是长期低头,颈椎不好的表现。
可是妈妈就算再迟下班,都坚持检查我的作业,这个星期天我因为贪玩,语文小练笔没有写,本来一心盼着妈妈迟点下班,没力气检查我的作业。可是她晚上九点多回来,还是按照家校通上的短信逐条检查,我当时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完全没有想到妈妈的辛苦。孩子们的笔下,自然地流淌出了对父母的感激和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懊悔,感恩教育已然发生。
2.我与父母或老师换角色活动
仅仅意识到父母或老师的辛苦还不够,真实的体验才更有感染力,笔者趁势在班级开展了“我和父母、老师换角色”的活动。鼓励他们在学校里尝试做个“小老师”,在家里去做“爸爸”或“妈妈”。一个平时学习不太自觉的孩子,做过小老师之后,终于体会到了要长期督促一个不太愿意的人认真学习真不是件容易事。那几天,他每节下课都要负责陪那个曾经和他结伴逃离老师视线的同学完成默写、背书任务。开始还觉得挺有趣,同学也很义气地支持他工作。可是第二天情况就开始不妙了,同学很勉强地把书背了。到了第三天,那么铁的哥们就是不肯好好默写,自己每节下课也都得陪着,真想放弃啊。可是老师说过,当了“小老师”就得坚持,也确实没看过哪个老师当了三天就不当的。以前总觉得老师烦,怎么也不放过自己,现在终于能体会这“烦”也不容易,得有多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啊。真实的辛劳,切身的体验,让换位思考发生。子女与父母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挚的情感被唤醒,它战胜了负面的情绪之后,长辈的付出才能被感受到,回报的行动才会被激发出来。
三、保健品:知行合一,时常自省,有效沟通助成长
成长是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一次的感动,一次的转变只能算是好的开始,而远不是终结。感恩教育的第三步,用上一剂保健品:引导孩子知行合一,时常自省,冷静对待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与师长间的冲突,在有效沟通中真正长大。
1.找到问题源头,不让反感遮住眼
班里有个男孩,父子关系紧张,脾气暴躁的父亲和处于青春期的儿子之间可以说是一点就着。一次孩子早晨迟到,气呼呼地说是因为爸爸又没事找事,早晨不肯在家校联系簿上签字,僵持很久,害他迟到。笔者其实早已联系过他父亲,知道问题的根源在他昨天晚上没有认真写作业,不少都是草草了事。于是,第一节课后,笔者请他来到办公室,将他昨天所有回家作业打开,让他自己重新审视,这样一份不是漏做就是乱做的作业,一个对孩子负责的爸爸是否应该拒绝签字。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怨气消失了,本准备回家再跟爸爸辩个分明的计划搁置了,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及时调整情绪,不让反感绕心头
一个英语成绩直线下降的孩子,悄悄地递给了英语老师一张表达歉意的纸条。原来,一次上英语课孩子明明没有讲话,只是转了个头,老师非要说自己讲话了,心里觉得很委屈,于是就开始讨厌英语老师。英语课怎么也听不进去,作业也不想认真做,导致英语成绩直线下降。现在想来,老师的误会可能跟自己平时老是上课讲话有关,而且老师平时一有空就来关心他的学习,昨天下雨还把自己的备用雨衣借给他,让他很感动。自己之前一直由着性子来,没有及时调整,回想起来,挺后悔的,想把英语成绩追上去。看到孩子被老师的关爱打动,并化为行动,这种自省后的感恩行动,值得推崇。笔者鼓励他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在全班进行了分享,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
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宛如暴风骤雨,变化速度快,冲击力大。但当我们手握感恩教育这味良药,用其中的科学成分,让孩子客观认知自我;用其中的情感成分,让孩子感受关心爱护;用其中的自省成分,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他们的青春将真正成为生命中的春天!
参考文献:
①王宝君.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谈感恩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 131-132
②黄慧.浅谈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8(7)94-95
③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9.
④吴增强.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教师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
⑤田凤娟.重视自我意识特点,促进初中生自我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58-60
⑥周波,张智.初中生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SCL-90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1):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