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问题及建议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夏雯雯
[导读]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涉教育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夏雯雯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涉教育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涉教育舆情影响力广、突发性强、敏感度高,如处置不妥当、不及时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何更加有效的应对与处置网络涉教育舆情,是中小学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基层教育舆论引导工作实际,针对网络涉教育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力求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网络舆情;舆情引导;建议
        
        当前,随着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教育观念的碰撞更加激烈,全社会对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空前提高,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对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的权威信息公开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型传播手段和载体迅猛发展,教育信息舆情更加多元,网络舆情正面引导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一、教育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教育话题普遍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教育舆情的主要关注点在教育管理、校园暴力、校园视频安全、政策法规、招生就业、师德师风等方面。并且具有一定规律性,三月、九月伴随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教育舆情事件主要以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为主;至五六月份,由于正值中高考以及学生毕业就业阶段则舆情以招生就业为主。一旦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教育舆情,极易带来巨大压力,形成舆论热点。
        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伴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变得日益丰富多元。学校突发事件首当其冲地面临网络舆论的冲击。教育网络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传播速度更为快速。由于教育事件本身涉及社会人群面宽,社会关注度高,虽然学生的网络参与度相对不高,但是学生家长基本都是网络活跃人群,他们往往成为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加之网络媒体、传统媒体、手机移动媒体全渠道全天候传播,人人传播和即时传播的特性,以及公众对教育事件的关注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不同新媒体平台随时、随意跟进教育事件包括基于舆情的变化与发展发表观点和意见,使得教育舆情出现发展迅速,甚至不可控的情况。
         2.受众群体更为多元。教育热点舆情曝光之后,受众的关注度极高,不仅涉事相关群体会关注,各阶层、各行业的网民也容易群起围观、评判和监督。每个阶层的网民都可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根据自身环境和对教育问题的认知等发表对于教育的观点和意见。不同生活、教育和家庭背景的网民对教育事件发表观点、表达意见具有差异性和多元化,决定了教育舆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3.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关联效应,又称为联动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指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很小的能量或事件都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教育系统建设管理的统一性或者趋同性使得某一个区域的某个学校的负面舆情,容易引发其他学校类似的舆情,形成累积性的社会风险。如2015年浙江、上海曝出来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全国各地主流媒体持续追踪,网络大量转载,至少波及江苏、广东、江西、河南、北京等地,具体城市则多达15个,推动相关舆情热度持续居高。
         二、教育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中存在问题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平台日新月异,传播形式不断革新,诱发网络舆情爆发的因素错综复杂,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变化无常,舆情应对研究相对滞后,处置措施时效性缺失。加之一些学校信息不公开透明、不及时,常常失去对某一事件舆论引导的先机,容易造成网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处置进度和处置结果等方面的质疑和迷惑,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和认同程度。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学校管理主体不到位。网络舆情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早期的“民意”,如果受到冷落 ,就会逐渐演变成中的“民议”和后期的“民怨”。面对网络强大的声音,有的学校缺乏管理主体地位,对网络事件保持“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对网络事件舆情的分析、研判、认知能力不强,思想上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
         2.忽视网络传播特性,回应舆论关注点不到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应对过程中,有的学校低估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低估网民的力量和网络的传播速度,不能顺应当前信息传播格局的变革,应对言论抓不住公众的兴奋点、关注点。网络舆情回应给受众的印象是居高临下、空洞说教,深入解读、生动鲜活不足,没有把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解决家长所面临的疑惑、矛盾和问题联系起来,往往会把小规模、小范围的舆情事件放大到更大的网络平台,让事情变得不可控制。
         3.缺乏专职管理岗位,应对处置能力不到位。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形成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中小学网络舆情管理人员主要由教师兼职担任,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考核和考评机制更是无从谈起。这部分老师也很少上微博、逛论坛、看贴吧、写评论,对教育网络舆情缺乏敏感性,对潜在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网络舆情不能及时发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狂潮。
         4.媒体公关意识淡薄,新闻信息发布不到位。舆情的发生在有些时候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就中小学而言,大部分媒体公关意识淡薄,缺乏“新闻发言人”意识和新媒体统一表达的出口。在应对舆情时,或多头回应,朝令夕改;或急于推责,“雷语”频出。有时候为了应付而应付,通常在没有调查清楚真相之前,就急于发布结论,以此来转移舆论焦点。缺乏媒介素养,不能和媒体、网民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一旦面对舆情,表现出束手无策的状态,往往错过最佳应对的时机,从而导致舆情升级,造成舆情处置难的问题。
        三、中小学加强教育网络舆情引导的意见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杜绝视而不见。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按照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高度重视涉及教育系统的敏感问题,加强涉教育网络舆情隐患防范。建立网络舆情日常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当地主要新闻网站、重要网络论坛、当地有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号上所涉及本地的教育舆情和敏感信息以及中央新闻媒体网站、国内重要网站中有关本地教育的社情民意和新闻监督的报道,将网络舆情危机苗头扼杀在萌芽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统一口径,分管领导负责制定处理措施,通讯员负责组织通稿,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快速抢占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事件处理的主导权,降低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有利于事态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
         2.切中舆情要点,杜绝官话套话。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作相比,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反应时间非常迅速。舆情回应要快,但快回应,抢的不只是时间,摸准公众诉求才能让“快”更有价值。公开真相不能“挤牙膏”,面对舆论焦虑,能否解答好公众关心的要害问题,能否切中舆情要点、直击舆论痛点,是做好舆情回应的关键。对于正面网络舆情,应积极肯定,大力倡导,宣传正能量。对于批评意见舆情信息,应认真听取,虚心接受,适当回应。对于谣言攻击舆情信息,应反应迅速,及时澄清,有力回击。尤其在回应语言上,少用官方话语,多用“接地气”语言,顺应网络语言的特点“适当卖萌”。
         3.设置专职人员,杜绝监管缺失。保证舆情工作专职专业要做好三方面工作,设置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项经费。人员上要选调党性强、政策熟、经验足、文字功底深厚的人员为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并组建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定期举办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培训班,不断提高舆情监测队伍的监测水平和应对涉教育舆情的能力。同时,要明确舆情专职人员工作职责:即负责监看网络,及时报送舆情;采取跟帖、评论等方式,对不良信息和观点进行正面引导;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24小时值班“盯网”,必要时,在网上对舆论予以正面回应,确保舆情的发展在监控范围内。舆情专职人员平时要多关注党的方针政策,熟知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对教育话题热点和舆情热度的敏感性;多注重媒体基本常识的学习,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主动在报纸、广播、电视、论坛、微信、微博、新闻跟帖等发表评论或设置议题,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及时引导群众将思想统一到教育决策部署上来。
         4.敢于面对媒体,杜绝敷衍塞责。舆情”不是“敌情”,“应对”不是“应付”,要把媒体和群众看作是监督的有效力量,敢于正视问题、直面问题,克服“捂”“瞒”等错误观念,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权威信息,及时、全面地发出自己的主流声音。在接受采访时,认真思考在采访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预先做好准备;切忌重复采访者所说的不适宜的话,以避免被人断章取义;回答问题要简洁而直接,对不了解的问题不必仓促回答,更不要对充满变数的问题发表评论。可以采取提供新闻通稿、安排和接受记者采访、进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争取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快速、完整地告知受众。

        参考文献:
        1.涂冰燕.加强网上正面舆论引导研究[J].学习论坛.2013(12):67-68.
        2.杨永军,张彩霞.社会舆情的传播效应探析[J].现代传播.2012(34):137-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