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碧娟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第一中学363000
摘要:高中数学是进行其他理学科目学习的基础,是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思维观念,拓展其创新思维,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与探索精神,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更加关注。本文从五个方面就新课标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引言: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是走出校园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重要转折阶段。对于数学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现实生活,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其应用意识,使其更加简单便捷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手探究兴趣
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其主动进行探索与学习,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继而调动其操作能力。因此灵活运用问题情境,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函数与方程》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为激发同学们动手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已知函数的知识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其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如(1)y=2x-1;(2)y=x2-x-6,当x取哪些值时,y=0?方程f(x)=0的根是什么?画出该函数的图像,并写出图像与x轴交点的坐标。利用已学的函数知识,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深化高中生对于函数的认知水平,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根据自主的推演与发现,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其对于数学函数学习的兴趣[1]。
二、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动手操作空间
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应注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给予他们进行数学应用的几乎,在不断的自主应用的过程中来培养其动手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以小组探讨或自主探讨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给予他们更加自由、灵活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其良好发展。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一内容的讲解时,为拓展动手操作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其对“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进行推导,让其利用纸板的拼搭与拆分推测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式,在进行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们格外进行注意?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与之前所学过的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式有何异同?让他们在小组的实践与讨论中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拓展其实践操作的空间,培养其良好的动手能力。
三、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要为其创造实践学习的条件,使其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为同学们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淡化其对于高中数学的恐惧感与压力感,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继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与创新活动之中。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的讲解时,为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提出实践探索的问题:“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这一判定是否正确?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线面定理对这一问题进行推演。由于平面内与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的直线必定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故而它们也相互平行。通过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继而引导其主动进行探索与实验,发现空间点、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情况判定,提高他们对于这一知识的认识水平,培养其主动实践探索的好习惯[2]。
四、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与生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讲授时,可以适当为同学们进行生活的拓展,提高知识的运用性,同时也在运用中锻炼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内容的讲解时,为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用水量”抽样调查情况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节约生活用水,现对不同的小区用水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需根据抽查数据推算各小区的整体用水情况,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水费的收缴议价。”在进行计算时,可以将居民用水标准记为标准a,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部分按议价收费。将小区居民用水量进行抽样统计,根据统计情况计算样本的频率分布。并根据分布表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样本的频率分布具体情况,提出用水量建议。通过生活问题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拓展了其实践运用的能力。
五、活用所学知识,引导实践创新能力
“活学活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知识的学习并非要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对其不断进行实践与应用,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不断地实践与体验中进行创造与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也将培养高中生的应用能力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应用与检验所学知识的机会,培养其良好的反思能力与逆向思维。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这一内容的讲解时,为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所学过的直线与直线间的规律与原理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关系”进行推导,根据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思考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让他们在实践推导中提高其创新意识,对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原理进行巩固,同时强化其对于直线与平面间位置关系原理的认识,促进其思维发展与动手能力的培养[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标准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机会与条件的拓展、对生活实际的结合以及知识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高中生的动手探究兴趣,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对于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促进其理性思维能力与智力的高度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婷婷.基于数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2]孙为齐.加强高中数学实践开展课堂有效教学[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
[3]徐亚丽.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A].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商贸协会2019年座谈会论文集[C].福建省商贸协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