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徐瑞珍
[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各级教师越来越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徐瑞珍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63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各级教师越来越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形成浓厚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小学数学内容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习起来有一些困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不断深化了德育教学的必要性,数学老师也对此进行了能力的提升,不断设计新型的教学内容,以来提升学生们的能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形成,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策略
        引言: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想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想法,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的,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成我们理想中的教学状态。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不断的创新学习内容,深度挖掘教材知识,利用课本中的内容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深度挖掘教材,融入家国情怀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和其他学科对比起来,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作为小学教师,想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应当充分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选择合适的知识展开教学,在其中融入家国情怀,达成我们教育的目的。但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内容的选择不要过于抽象,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力较弱,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概念和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避免与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1]。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测量》一课,重点要求对毫米、厘米、米有一个掌握和了解。在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我们的桌面进行讲解“厘米”,然后利用同学们的身高进行“米”的讲解。在了解了基础内容后,便可以结合一些我国知名的景点,如“我国最高的山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8848.86米”“中央广播电视塔的高度为405米”“东方明珠的高度为468米”“广州塔的高度为600米”等,利用我国的著名景点,加深对内容的影响,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激发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并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数学课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拓展历史背景,讲解数学历史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且古代的历史文化,不仅仅能提升学生们的民族精神,还能加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进行教学,自然的在课堂中渗透进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以来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的生成。我国历史文化有千百年自救,是很多数学知识的发源地,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使用这一优势展开学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公顷与平方千米》一课,本节课程学习注重让他们了解有关面积的知识内容,并可以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懂得基本的单位换算内容。

在讲解完基础部分后,教师可以选择我国一些伟大的历史建筑展开教学,如“故宫占地面积为72平方米”“鸟巢建筑面积为25.8万平方米,占地20.4公顷”“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为44万平方米”这些都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名胜古迹,不仅仅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是无价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些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也能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教学有着很大帮助[2]。
        三、利用数学知识,激发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使用物体进行课程的融合,在时代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数据量也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越来越高,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出行也越来越便利,还获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电子数据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数据的起伏和变化,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条形统计图》一课,本章主要是数据内容的学习。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下我国近十年来,每一年铁路增长的数量,还可以结合人们出行的选择和好感度进行教学,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中国高铁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位居世界第一的铁路国家是我们,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深化统计的数据内容,将课程和爱国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形成双赢的局面。
        四、介绍名人事迹,增强民族自信
        任何知识的发明,都少不了背后科学家、数学家们的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从古至今,出现了大量的数学学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和故事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进行融合和讲解,引导学生知道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
        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除法内容,并且可以准确的运算出来。在进行课程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在面对外国丰厚生活的时候,对同伴们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处”;还有数学家钱学森,面对外国人的嘲讽和质疑,不顾各种势力的层层阻拦,经过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投身到建国大业中,并说出“外国人可以,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的话语;还有我国历史中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研究出来的圆周率,领先了西方国家八年余年。这些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提升民族自信的良好途径[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教师灵活的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设计,结合不一样的主题进行观念的渗透。小学生可塑性很强,对未知的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是价值观、人身观、思想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活动中默默的影响学生们的思维,融合进学科的特色,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建立报效祖国的伟大思想,有效的提升综合素养,达成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李新,杨杨,汪慧明. 数学有“德”: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德育因素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1):104-109.
[3]蒋雨宏.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4]孙在云. 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