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
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
【摘要】讲评课是高三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三学生解题能力、确保高考质量的重要环节。高三政治讲评课中贯彻贯彻及时性、鼓励性、典型性、指导性、主体性、反思性原则。
【关键词】高三政治 讲评课 有效性 原则
高三阶段经常通过月考、模拟考试的方式,了解前一阶段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反馈及查漏补缺。因此更重要的在于考后的“评”,也即试题讲评课。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三总复习的质量。我认为要提高高三政治讲评课的有效性,必须落实以下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忆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能超过2天,在这个区间内复习记忆效果显著。因此讲评课应刻不容缓,一鼓作气。因此当天测试,最迟应在第三天上课讲评。
二、鼓励性原则。
老师应秉持多鼓励、少责备的原则,营造宽松和睦的七分,为学生搭建自我提升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某些方面得到肯定,变只有少数人成功的教育为人人都可以体验成功的教育。
可以在讲评试卷之前,表扬一下全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表扬选择题和主观题得分名列前茅的学生;表扬进步较大的学生;对于那些进步不大的学生,也要预先查看他们的答卷,了解他们做对了的题目,有意识地去请他们来分析这些题目,并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
三、典型性原则
老师要备好试卷,统计与分析学生成绩,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具体数据。对试题的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认真细心的分析,哪些题目要讲?学生存在哪些薄弱之处?主观题暴露了哪些典型问题?渗透哪些有效解题方法等等,体现针对性、科学性,才能使讲评命中学生的痛点、易错点。评讲客观题可以这样操作:正答率低于40%以教师答疑为主;正答率在40%—80%以学生解答为主。
四、指导性原则。
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以及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应采取的有效解决策略。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把握题意,教给学生如何寻找材料中的关键有效信息,快捷地解决问题。第二,指导学生遵循科学的答题步骤,提高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
如最近我在评讲六校联考试一道题时:
受“毒奶”事件影响,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选用进口婴儿奶粉。不少内地游客到香港、澳门旅游时,大量购买进口奶粉。通常是上午刚到的奶粉新货上架,下午就被顾客抢购一空,速度惊人。
“毒奶”事件的影响说明
①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②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
③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为B,但大部分学生错选了A、C、D。我评讲时抓住材料的限制性词语“影响”,反问学生两个问题:影响侧重于原因还是结果?①②属于原因还是结果?难题立刻迎刃而解。
五、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
高三讲评课中要革除传统的讲评由老师包办代替的弊端,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纳知识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变单向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达到纠错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自我提升的目标。
讲评课中可以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时间。在高三政治讲评课,“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其他看法吗?” “请谈谈你的独特思路”……应该成为课堂的常用语。可以灵活运用师生共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集体评改等多种形式,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树立学生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课堂讲评工作的延续和升华,能够检测试卷讲评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具体做法:教师应在讲评后,应留五分钟让学生自己清理并消化失分的知识点,尤其那些个体性的错误,在教师课堂的启发下,学生当堂订正,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将错题摘抄之后,第一步:指出自己的错因;第二步: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逐一列举;第三步:强调注意之处,并进行“二次练习”。以达到落实和巩固的目的,防止学生重蹈覆辙。教师也要课后进行自我反思,认真分析自己在本节讲评课存在的问题和不择,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三政治讲评课应贯彻及时性、鼓励性、典型性、指导性、主体性、反思性原则,让学生处于“想学”、“会学”、“乐学”、“主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一步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结构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政治讲评课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