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婷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40061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已经相对深入。从宏观角度而言,核心素养要求在经过教学之后,学生不但要掌握相对应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终身发展的品格及相关的关键能力。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培养,在教学中要将其内涵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接触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展开探讨,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
前言:教育教学活动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包含知识、方法、能力等多个方面。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优质的学习方法非常的重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数学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是展开有效教学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本文主要立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展开具体分析[1]。
一、立足学生发展,把握教学起点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展开教学前,首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一情况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成为更好的人才,展开教学就要立足于学生发展,面对学生自身具备的经验有所把控,从学生出发,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这部分的经验包括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初中阶段的学生,受生活阅历的影响,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欠缺。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把控,将视野放在学生的现实与逻辑起点上,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经验,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后续的平行四边形相关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展开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平行四边形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课堂非常得枯燥,通过定义与定理的导入,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尤其得图形类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困难。
而通过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将知识与生活展开有效连接,可以打造出更为生动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得到提升,将枯燥的内容转变为更直观的内容,通过直观想象力的渗透,提高学习效率[2]。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这一章节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图形。在师生交流之后,展示教学图片,询问学生花园中已经种了三种花,是一个三角形,现在想要再种进去一种花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应该将第四棵花放在哪个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加快了学习进度,加深了学生印象,不仅将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也将学生的探知欲调动到最大。在实际情境中展开学习,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就有了参考模型,将抽象的内容更直观地展现,对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形成也有所帮助。
三、设计教学活动,提高逻辑推理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那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是自主进行的,而非被动接受。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需要在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也需要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新知识前或者展开教学活动前,学生可以先自主展开探索,之后与身边的同学展开交流,最终合作掌握知识[3]。在与身边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中,学生所探索到的知识实现升华,从而更大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思想与智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也会营造出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想在其中不断的扩散与重建,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总的来说,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教学在基于核心素养展开中,要求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有深度的理解,并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念。在基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前提下,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之后基于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情境的搭建,帮助学生对知识展开梳理,最后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投身到学习中。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形成自身独有的学习能力。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下,通过更具趣味化的课堂打造,最终帮助学生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凌燕.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探究——以同题异构课\"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为例[J].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78(6):45-47.
[2]张雪. 基于标准,关注本质,培养素养——基于《平行四边形》教学思考[J]. 数学教学通讯, 2019,78(35):89-90.
[3]周君.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几何课堂教学——以"平行四边形"为例[J]. 数学教学通讯, 2020,45(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