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   作者:郑巧爱
[导读]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郑巧爱
        宁德蕉城六小  
        关健词: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生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这样,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感受数学的趣味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联系生活实践,让数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亲自经历,用心灵感知所获得的素材,是儿童的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去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五年数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就可以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由老师担当营业员,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
学生甲:每千克10.25元的饼干,买2千克。
营业员:请你付20.5元。
学生乙:每千克13.52的糖果,买3千克。
营业员:请你付40.6元。
……
突然,学生乙提出疑问,每千克13.52元的糖果,买3千克的怎么要付40.6元,应该付40.56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此时,师引出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偷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历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方法。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使学生不断经历“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认知过程,自主总结发现了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生活经验启发数学学习,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个性发现带来的乐趣。使知识形态的数学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冰冷的美丽”,而是“火热的思考”。教师则因势利导,“该出手时才出手”,通过知识内化,方法掌握的教学过程,增进学生数学理解和用多种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这就是生活的经验所得。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只是“抽剥丝”后,把提炼好的数学问题放在那儿让同学们去解决,并且这种现象还是比比皆是。
        应该说学以致用是数学教与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放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真正使学生“学数学”转化为“用数学”。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速度x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刚组织过同学去三都澳春游,我设计了一道题,假设班上会骑车的同学准备周末从学校骑车去玩,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了2小时,我们到达礁头,你们能算出学校到礁头有多远吗?之后要从礁头乘快艇到斗姥,假设礁头到斗姥岛距离14千米,行驶了15分到达,你们能算出快艇的速度吗?通过探索、交流,学生个个热情高,很快就认识到知道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同样知道距离和时间,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速度,从而掌握并灵活运用了“速度x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鲜活而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愿望得以实现,而且有利于新知的掌握,从而更好的体验和理解数学。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得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指引下乐学,会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生命力,成为学生新展灵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一一即数学来自社会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整理版
              刘昌平.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