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也出现了多样性,由传统的口头教育到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到现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渐渐适应不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阵地,网络思政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命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创新发展等有待于我们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多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 挑战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互联网的兴起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是对教育者的影响,另一个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对教育者的影响体现在:由起初的对互联网的利弊了解得不够全面,缺乏经验,对受教育者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以至于盲目的否定,到后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走进网络,开始运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作为一个教育载体,并且还建立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软件,例如:我们很熟知的软件学习强国。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相同点。
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特点。两者的目的性都表现在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育对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达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想状态。[1]实践性表现在两者都是将书本里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来升华书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超越性表现在两者的立足点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由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甚至是超前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同点。
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措施等方面[2]。教育环境的不同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开展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网络虚拟空间是虚化了的世界,它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虚拟的数字信息符号,用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来表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和现象,具有很强烈的虚拟性,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现实中进行,比如家庭中父母对我们的言传身教,在学校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毛概课,思修课等对学生进行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主要体现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是起主导性的作用,表现为主动,受教育者往往是处于服从的地位,表现为被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身份具体明确,并以在场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此,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划分的很明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像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明显的固定的界限,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教育者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更体现互动性[3]。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开放性给我们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和许多与时代相适应的观念;第二,网络的交互性,个性化有利于我们的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们没有等级之分[4];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现代教育正朝着平等、互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自我教育需要一种平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会造成受教育者价值观的从众。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并从中吸取精华的同时,也要注意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上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全球性的高科技竞争实质上是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斗争。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世界,人们在上面发表言论不需要露面,有些甚至在网上给自己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比如男性充当女性在网上进行诈骗,还有人在网上匿名传播谣言引起人们的恐慌,而这些行为在网上不容易被拆穿,因此很容易造成人们道德人格的缺失。第三、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为无序性,这就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的难度加大。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
面对网络文化给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队伍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研究网络文化,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有机统一的新价值观,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网络发展问题上和虚拟网络社会中究竟如何处理好个人自由和群体责任、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个体的自由变得十分活跃和突出,个体自由的随意性在加大,甚至到了难以约束的地步;另一方面,群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为密切和扩大,甚至有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趋势。在网络平台上,当个体和群体相适应,相协调时,得到的将是“双赢”,反之,则是“双输”。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有机结合的任务观。
(二)适应网络社会,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提高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一方面,要将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在学校的教育课堂上,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培训中,以及面向社会成员开办的各类计算机的培训班上,都要将网络道德规范作为重要的讲授内容,使人们在掌握上网运行的道德规范,并使他们认同规范。另一方面,在申请网络账号或者买电脑办网卡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开展相应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我们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加大网络心理问题的调适力度,因为信息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思维片面发展、造成人们情感冷漠、引发人格障碍。规范网络道德的行为表现在:明辨真伪不轻信、保持真诚不撒谎、履行责任不妄言、遵守协议不侵权、提高警惕不放任、拒绝诱惑不沉溺。[5]
(三)采取切实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完善网络,建立有影响的网站,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站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前提。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网络的生命力在于内容,在于特色,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不能简单的将传统思想模式移植到网上。所以要加强研究,找到教育的规律所在。[6]完善规章,加强管理,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意收集、分析网上信息。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会通过互联网及时快速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网络和网民世界,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婉盈;方文.“三生”教育当代价值的哲学考察[J].理论界,2014.
[2]罗俊;刘珍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
[3]雷彬.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参与式教学管理探讨——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
作者简介:李红(1995—),女,四川广安,汉族,研究生,西华大学,610039,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