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躁动患者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6期   作者:杨璐
[导读] 目的 探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躁动患者疗效。
        杨璐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躁动患者疗效。方法 选取2020/06-2020/10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48例脑卒中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干预相同时间。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明显(P<0.05),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明显好于对照组3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躁动患者疗效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脑卒中;疗效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血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的脑功能短暂或永久性功能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症状有头痛、恶心、意识障碍、呛咳以及躁动等。脑卒中躁动症在临床上常有发生,主要表现有:四肢摆动、胡乱挣扎、不遵医嘱以及大喊大叫等,患者护理难度极大。大量的研究证明,在有治疗基础上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躁动症的发生率[1],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能有效提升病人治疗依从性,特别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自杀以及他杀行为[2]。因此就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在脑卒中躁动患者中疗效展开随机对照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06-2020/10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8例脑卒中躁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36-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02±11.43岁,其中男27例,女21例,病程在3个月至4年之间。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研究患者入院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日常饮食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定期查房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人性化保护约束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合理应用约束工具:使用前加强对约束用具使用方法的培训,增加使用者对约束用具的使用掌控力,常规情况下约束工具松紧度空余1cm左右,同时在约束工具上垫上棉垫,佩戴时应摘掉相关配饰,增加患者舒适感,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超过5min,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及皮肤变化状况[3]。并向患者家属宣传约束工具使用的必要性,提升患者家属对该工作的认可度;(2)人性化护理:入院后,就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及护理措施,对存在情绪激化或者抵触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讲解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原理、效果,并告知患者不配合治疗的弊端。(3)环境护理:主要有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两方面。病房环境要时刻保持整洁、干净、恒温及恒湿状态,并加强消毒措施。人际环境方面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亲切感,工作中以“微笑护理”贯穿始终,同时告知患者家属自身也要加强情绪管控,绝不能把不良情绪传递给患者,帮助患者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1.3 评价指标
        抑郁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为80分,分值高低与睡眠质量呈反相关。焦虑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临界值为50分,分数高低与睡眠质量也呈反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其中,若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若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焦虑与抑郁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及焦虑评分之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但观察组抑郁及焦虑评分降低幅度更大,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正以6.5%的速度增长[4],脑卒中躁动症多发生在卒中的中后期,隐匿性较强。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及护理,极易引发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通过本次对比研究可知,采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后,观察组的焦虑及抑郁得分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8.33%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的(33.33%)。结果充分表明,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在脑卒中躁动患者中的疗效十分明显。该护理措施是集人性化护理与保护性约束护理于一体的新型护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切实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辅以保护性约束,对于躁动性患者而言,可以最大限度的约束患者的不当行为,保护患者自身安全,对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作用明显。综上所述,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护理措施对脑卒中躁动患者疗效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钟永芳.人性化保护性约束与常规约束在ICU躁动患者护理中的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0),131-132.
[2]张继云.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人性化护理对呼吸内科危重症气管插管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497-2498.
[3]黄华康.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6),192-193.
[4]朱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20.

作者介绍:杨璐,女,本科,护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