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张大林
[导读] 学科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科学编制、人才培养
        张大林
        37098219861027****
        摘要:学科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科学编制、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的重要支撑。据此,2019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的要求。但由于原有体制原因所导致的山水林田湖草海分别管理以及多规体系格局的特征,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面临着学科改造与重构并重的建设要求。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构建中,如何协调学科定力与学科创新的关系、把握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结合点、实现知识培养与能力塑造的需要,是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7年教育部启动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新方法、新内容”为核心内涵的新工科建设,提倡具备开放兼容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扎实求精的工程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新工科建设教育亟待从专业内涵与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通过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专业的理论课程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结合吉林省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和历史文脉等地区性的创新性实践课题,开展教学体系与框架改革来优化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最终完成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吉林省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1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欠缺
        我国学者对于该专业培养方案研究表明,地理学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很合理,地理类和规划技能类课程均有涉及,但学科联系不是很紧密,并且缺少建筑设计类课程,学生微观规划能力较弱,必须通过考取研究生才能找到好的就业岗位。而工学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成熟,课程体系围绕建筑设计而展开,但是区域规划类课程缺乏,本科生微观规划能力较强,宏观规划能力较弱,本科毕业有好的就业前景。结合理学背景和工学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换人才培养理念,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才可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
        1.2专业特色不突出,重地理轻规划
        城乡规划专业设置于资源环境学院,学科背景为地理学。与工学背景下高校开设的规划专业相比,课程偏向于地理类,规划设计类课程相对缺乏,规划实践学时过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多问题。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2.1学科发展的继承性现状与创新性需求的矛盾需要协调
国土空间规划不是简单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延伸,也不是简单的“多规合一”产物,而是“区域整体”的谋划,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因此,以学科定力为基础的分支性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难以适应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监督实施的创新性需求。虽然一些高等院校业已在博士生培养方面作出了适应性、前瞻性改革,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自主设立了自然资源学博士点、南京大学自主设立了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专业等博士点,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其监督实施,迫切需要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方面加以推进。


        2.2培育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来改善目前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匮乏的现状。一方面,改变过去学校重学历轻能力的招聘人才的方式,积极引进有公司工作经验且有一定学历背景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校内教师到公司进行短期培训或者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学和规划类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鼓励校内教师建立规划类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横向地方规划类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提升教师的规划能力,丰富教师的规划阅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长期探索的工程,我们要集中学校、教师、二级学院、学生和校外公司的智慧,大胆改革实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
        2.2响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响应新兴人才培养要求更新人才知识体系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规划专业与国家政策关系紧密,规划教育应顺应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新趋势。在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转型,结合执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精神,建立空间规划教学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优化,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要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平衡的创新型规划人才。
        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形成“宽口径”“多维递进”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将课程学习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围绕“研究能力、执业能力、管理能力”三条主要轴线,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形成多元选择、特色鲜明、功底扎实的培养体系。
        其次,扭转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工科过于偏重技术的局面,融入理科重分析的优势与特长。2015年,长沙理工大学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并入城乡规划专业,这为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学科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的教学与课程体系依托规划学科和地理学科融合的优势,在保证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地理学及相关知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应用,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城乡规划工作的能力。
        2.3打造“专才+通才”的国土空间规划学科新型知识体系
        空间规划体系作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特征的特殊体现,是规范国土和区域开发、落实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空间机制,也是指导国土空间布局、保障空间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实施监管,兼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需要构建适合“综合+专业”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特征的“专才+通才”新型知识体系。任何缺乏理论逻辑、理论高度和理论支撑的国土空间规划,都可能会陷入规划失误。基于此,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的链式知识架构包括基础理论、规划原理及其应用、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规划政策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而地理学、生态学以及人居环境学为其基础理论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国土空间规划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是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方法及其实践是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具体拓展;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及监督为国土空间规划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
结束语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实践能力这三构成为切入点,将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主线,注重知识型的培养转变为创新性专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强调通过多项环节的能力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模式转变,构建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从而构建起新工科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等.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2]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3]康秀琴.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5):98-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