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3期   作者:白洪煜
[导读] 近年来,全球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白洪煜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
        近年来,全球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正以高达 25%-30%的年增长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心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国家推出的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率越来越高,人民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身心健康,以及更好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很好地符合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健康产业不断发展,结合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大健康”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业界和百姓的认可。同时,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民族体育运动、民族健身运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健身运动也不断融合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民族健身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而民族健身产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 民族健身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部分,具有弘扬正能量、彰显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契合时代发展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民族健身产业具有体育性、文化性和商业性三重产业优势,同时也存在文化杂糅、产业链不完善、融资渠道和推广手段单一、规模小的问题,因此需要抓住政策支持、百姓重视、体育转型和科技进步的时代机遇,积极面对环境变化、外来文化入侵、文化多样化和制度缺失等挑战,通过核心竞争力战略、品牌带动战略、文化传播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拓宽民族健身产业发展渠道,深化民族健身运动产业化道路,有效促进民族健身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体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为民族健身产业以及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等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健康;现状;对策

1、研究背景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基础上,“大健康”的理念以一种社会需求和全局性的健康概念被提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也强调促进健康战略、民族文化的要求。 同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经历了从吃饱穿暖到逐渐富足的过程,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国家推出的全民健身运动普及率越来越高,人民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身心健康,以及更好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很好地符合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健康产业不断发展,结合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大健康”的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业界和百姓的认可。同时,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民族体育运动、民族健身运动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健身运动也不断融合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并且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成功地吸引了很多健身爱好者。民族健身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而民族健身产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展]。
        健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国家、民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产业囊括医疗服务、医药产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健康咨询与管理等多个生产、服务产业。健康产业紧扣人对于健康的自然需求,有针对性地供给产品和服务,是涵盖面广、消费弹性大、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综合性产业,是促进消费水平提升、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平稳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理念和能力逐年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巨大转变,对医疗服务、养生保健等健康产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由此,可以推断,由医疗保健、器械装备、体育休闲、健康管理为重点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未来引导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产业。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显示,在对过去50多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分析发现,其中8%-10%的増长是来自于人们健康的改善。另一项哈佛大学针对亚洲经济的研究也表明,亚洲经济的发展30%-40%是来自于本区域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人们的健康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对健康产业的内涵、特征、内容等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健康的概念及健康产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对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健康产业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发展健康产业也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项有利于恵及大众的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迄今没有对健康产业做过权威的界定。国外研究以医疗服务业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从公共服务功能、产业组织架构、产业集群、行业监管等角度展开研究。保罗·皮尔泽在研究中指出,疾病产业是在人们健康产生问题之后,由相应的经济或社会组织提供产品、服务以恢复人们的健康,至少减轻人们的病痛;而保健产业是在人们还处于健康状态时就已经介入,提供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的产品、服务,促使人们有效抵御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机体以利于人们投身工作、享受生活。保罗·皮尔泽对保健产业的界定,涵括保健食品药品业、健身、医疗服务、健康保险、产品销售等。他认为,市场主体要研究如何切好保健产业蛋糕,积极投身到食品保健品、医疗服务、保险等健康细分产业创造更多财富。贝恩德·埃贝勒则认为,围绕“积极生活方式”提供产品和服务,都可纳入健康产业的范围,他以天然食品供应商阿尔纳图拉、辅助治疗药品先锋薇莉达、网络资讯服务商宝宝俱乐部等企业作为案例,对如何在健康产业发展浪潮中把握商机、占据一席之地提出建议。美国财政政策学院从人力资源的视角,概括了健康医疗产业对纽约市经济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贡献。该研究指出,健康医疗产业提供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有直接、间接服务;健康医疗市场应高度集中、严格管制。并指出,随着健康产业纵深发展,从业人员的自由度将更加灵活,而不是仅仅选择大型公立医 院, 而更 倾向于投 身家 庭护 理、私营 医院。Martin  Gaynor,Deborah Haas-Wilson等研究得出,医疗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将不断演变,未来将形成医疗服务、医疗从业人力资源市场等重点行业。在产业经济领域,美国学术界重点围绕生物科技、药品制造等产业集群,较少研究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如  Ross  DeVol,Junghoon  Ki 等学者,他们主要关注医药产业的科技研发、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科技从业者数量以及产业影响力等指标。
2.2国内研究现状
        从2000年第一批键康管理公司成立起,之后网上健康管理公司(2004年),健康保险公司(2004年),健康管理中也(2005年)、健康管理师新职业(2005年)等相继出现。2007年7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于北京成立,这意味着从此健康管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并拘成我国居民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杨耀铭、刘建文等学者从保健护理行业入手,指出我国具有发展保健产业的六大优势,分别是保健养生文化的广泛传播、庞大的健康市场需求、良好的资源基础等,并指出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徑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黃如欣等人认为能够影响医疗服务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前者包括收入水平、价格高低等因素,后者则包括需求、就医方便程度、人口等因素。全晓明、张亮、熊慧琴在《运用5种竞争为量模型分析医疗产业结构》一文中,运用五力分析模型对医疗行业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进入壁拿髙、政府的保护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医疗行业的竞争主要来自行业巧部,竞争相对不激烈!
        2014年,吴秋营、饶芳格等在发表的文章《我固医疗服务业市场分析》中,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对我国的控疗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市场结构方面,由于医巧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公办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据着主体地位、需要大量的投资、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医疗行业存在一定垄断性。在市场行为方面,存在医药养医的定价祖曲行为巧服务种类少、服务质量差等产扁扭曲行为。由此造成了一堅不合理的超额利網的存在,而这些利润很大程度不是来自于提供的医疗服务而是来自于药品的销售,并且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国内以大健康产业为整体的研究不多。因此,学界内对健康产业尚未有明确划分,只形成一定的共识。一般认为,健康产业包括医疗服务、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康复护理、健身休闲等领域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生命信息设备、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养老康复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休闲用品等健康制造业。国内对从公共政策角度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建立较为成熟的健康产业市场,健康产业发展与全民健康消费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较少,更多的研究倾向于某一个领域或行业的单一研究。魏际刚认为,健康产业具有以人为本、广泛性、永恒性、复合性、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等重要特性,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其发展。
        宫洁丽等人对河北省发展特色健康产业进行了专题研究。其认为,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北京周边地区在资源、环境、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满足北京市民对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的需求为重点,建设有特色、有品位的健康产业基地,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同时,形成健康服务业产业链,促进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脱颖而出。吕岩认为,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时,要从产业发展规律入手,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条、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全面覆盖的产业体系。张华的研究认为,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应作为突破口。而且,他经过研究得出,以健康产业园区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大都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自然资源,大力引进医疗研发、高层次研究团队、先进技术、高科技生产线等,形成了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一条龙的完备产业链条。张俊祥等认为,建议把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规划,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广泛调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大力推动产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发展、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贡森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中国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研究,认为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度缓慢,政府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较为迟滞,现今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勇前、陈俊峰、马静等认为,应加强对医疗卫生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优化医疗服务产业结构,提供多元的公共政策选择。王晓迪等认为,应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文化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技术,促进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的高度融合,打造符合国情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多重效益的丰收。
3、相关概念
3.1健康的概念
        对于健康内涵的理解,传统上认为是指没有生理上的缺陷和疾病。随着观念的进步,大众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中。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对该概念的理解,它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是包括生理健康、必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状态。1989年,WHO进一步加入了道德健康的要求,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健康、也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综合,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进入21世纪后,WHO又继续推出了健康公式叫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环境因素+60%生活方式可见,外部的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3.2健康产业
        对于健康产业的界定和分类,诸位学者也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有W下H种不同视角,分别是依据次产业划分、从健康产业链的角度和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一般来说,狭义的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关系的产业,主要是医药产销和医疗服务为主的产业。而广义的健康产业是指不仅包含医药工程、医疗卫生服务等活动,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一些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产业、服务业等有关活动涉及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化妆品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及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等细分领域的服务。
3.3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利益相关、分工不同、由各相关行业所组成业态的总称,是联系宏、微观经济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有产业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不同产业间作用联系的规律及产业的空间分布等。通过梳理可知目前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巧主要集中以下几个角度:
        (1)产业组织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代表人物有张伯伦、贝恩、梅森、谢勒等人,他们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H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市场结构能决定企业在市场的行为表现,而市场的买方和卖方的行为又在一定程度决定最终市场的绩效将是多少。反过来,市场内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市场绩效的水平大小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结构产生一定能动的反作用。该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的矛盾。
        (2)产业结构理论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有费夏克拉克、赤松要、和义库兹涅茨等,该理论得到较快发展,对此做出贡献的有里昂惕夫、赫希曼、希金斯、A.刘易斯等。它主要研究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情况、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机构的演变规律、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化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等,从而为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及为产业机构优化与调整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3)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萌芽于17世纪古典经济学时期至1874年前,产生于1874至1953年间,自1953年后,产业关联理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步入动态化、最优化和应用多元化。该理论着重探巧了各产业间的中间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产业的前向或后项关联、产业的波及效果等。相对于产业结构理论而言,产业关联理论从更加细致更加精确的角度地研究了各产业间的质和量的联系。
        (4)产业布局理论
        该理论形成于19世纪巧至20世纪中叶。杜能在其著作《孤立园》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研究了农业区位。他被认为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给了后来许多研究工业区位的研究者启发。通过整体规划区域产业布局有助于区域发挥优势,规避短处,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內容有: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有原材料、市场、运输、劳动力、外部规模经济性、政府职能和政府干预等;还有在产业布局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论模式W及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等。
        (5)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结构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同步变动。在纵向发展上,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在横向联系上,产业结构逐步由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变动不断合理化。该理论主要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产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发展的周期如何,资源如何配畳W及对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巧。基于该理论视角可W更好地帮助决策机构判定产业发展所处的现状从而制定出差别化的产业发展对策和谋划相应的实施策略。
4、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1)健康产业体系与产业链
        健康产业涵盖内容很广,涉及医疗服务、医药、保健品、健康管理与促进、医疗器械、休闲旅游等多个与健康紧密相关的产业领域。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相关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存在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对研发重视不够,产业层次不高等特征。产业链中的企业缺乏与相关产业的协作,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业本身发展的不成熟等原因,使得健康产业现有产业链条没有得到有效的拓展延伸,相关产业的关联促进作用和波及效应没有发挥出来。
        (2)健康产业资源分布情况
        从城乡分布看,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没有改变,城乡间经济体量仍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上均存在差异,城市居民对健康的关注、相对高的收入水平W及城市因人才、交通、信息、技术等优势使得城市比农村更容易聚集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源,从而使得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一直围绕在城市和城市周边。从区域分布情况看,由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赃起政策推行,中西部地区经济己有较大改善,但是相对于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而言,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总体上来讲,健康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区域,该地区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高、健康养生需求较大。其次发达地区更容易会聚资金、先进技术、优质人才等要素,导致健康相关产业在送些地区率先发展,且发展得更为完善。因此,健康产业进入东部地区要比进入西部地容易很多。
        (3)从业人员素质与专业人才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慢性病的增多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健康服务业将趋向于私人化、个性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服务等均需要专业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还十分缺乏送类人才。近年掀起的健康养生科普热,也预示着当前群众对预防保健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和健康教育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具有保健技能和能提供综合咨询等服务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据统计,我国健康产业的专职及兼职从业人员已达到千万,但很多是专科W下学历和不具备专业素养的非专业人员,他们缺乏正规、专业的培训,致使从业水平不高。虽然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有所増长,但是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难W满足健康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2019年卫生部对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低于10%,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4)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
        虽然近几年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涉及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保健品等众多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善、健全的政策体系和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乏力,导致健康产业特别是保健品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市场发展较为混乱。健康管理服务方面,因缺核也技术和对相关资源、流程等整合不够,导致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持续的健康管理方案的能力不足。
4.2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市场规范水平不高
        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国内许多城市类似,是一个急速扩张产业。在急速膨胀的过程中,健康产业的各个行业之间、行业内部许多环节发展较为粗放,养生保健、健康管理、高端体检等行业发展状态分化严重。现有产业生产或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保健食品药品、医疗服务,产品种类较少,品质不佳。此外,如前所述,健康产业市场主体以小企业为主。大多数小型企业生产工艺设计简单,服务流程和标准不尽完善,生产工艺设备、服务设施等相对简陋。加上员工受教育水平不高,质量观念较为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一些企业以次充好、违规经营。有机食品、保健品、药品、健康器械、养老服务等产品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度锐减,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功效、安全不持乐观。以保健食品药品为例,部分保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履责能力薄弱,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在管理上存在侥幸心理,对食品安全的法定义务认识不足。一部分中小型健康食品生产企业、经营者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甚至有抵触情绪,导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关不严,市场上产品优劣不一,消费者面临选择的困惑,对产品的信任度逐步下滑。据消费者委员会统计,近两年,消委会收到保健品、保健器材质量低劣的投诉数十宗,虽然占总投诉比例不大,但呈现高增长态势。
        (2)存在无序竞争
        在健康产业急剧扩张、力求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的心态驱使下,企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壮大规模、利益最大化上,而不是技术创新、强化服务上,市场上的产品、服务供给同质,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甚至恶性竞争,如此竞争形成了小、散、乱的市场秩序。比如,一些企业在出售保健食品药品时,违法违规宣传、超范围宣传、未经审批声称具备特殊功效,游离于食品、药品的中间状态,误导消费者相信这些保健食品药品有治病、康复疗效。不仅如此,一些不良商家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未严格按照处方、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物料平衡存在问题;或以化工原料代替原料药,或以质量低劣药材代替合格药材等等。以药品零售为例,零售药店基数庞大,单位面积药店密度过大、服务人群平均数过小,药品零售市场存在恶性竞争,药品流通市场潜藏较大风险。健康服务业方面也是乱象丛生。近几年,公立医院、私营医院大都在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投入了较大精力,但是在体检管理的事项安排、医疗器械的使用、医师技能的水平上参差不齐,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也有较大差距。不少消费者都有着共同的经验,在不同医院体检同一项目经常结果不同、说法不一。据消委会的案例统计,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捏造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达到推销药品及器械的目的。甚至还有的鼓吹“买保健品能发财”,教唆老人家拉拢更多人来购买产品,并许诺给以高额提成。众多负面案列,导致健康产业发展的信用危机,消费者要么不会买,要么不敢买。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地区和行业特征,给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3)产业发展集中不足
        目前,健康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药品为主,重点以医疗健康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成本控制、营销推广上面临困难,对城市经济层面的就业促进、消费拉动也较为乏力。都在着力发展涵括生物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受行政区划及区域间经济竞争的影响,企业间的联合不强、要素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产业内部结构简单,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成规模的企业仍然较少,企业经营模式雷同,不可避免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不利于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4)科技创新整体不强
        我们提到,健康产业涉及临床医学、生物科技、生产制造等多个领域,健康产业以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高端科学等应用,健康产业通过对生产生活方式需求的不断引导,个体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将成为主流。由此可见,健康产业的有力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投入、发展和进步。健康产业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从整体看,健康产业领域普遍科研能力和活动强度不高,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建设受制于健康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因大部分从事健康产业的企业是中小型的私营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科研部门或实验设施,企业对健康理论、健康检测、中医药材研制、现代生物技术等缺乏开发研发。据统计数据,从事健康产业的企业中,不到一半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一般地,生物医药企业用于研发投入的世界平均水平约占其销售额 1-2 成。经过对比,健康产业类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平均不足3%。 从上述健康产业人力资源紧缺的分析可以得出,健康产业研发人员比重偏低,大部分企业研发人员紧缺,同时健康教育产业发育不良,在科研人员的培养、供给上严重失衡。 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较低,直接导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标准、技术水平较为低端,进而影响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转化质量。一部分科研成果封存在实验室里无法及时转化生产,投入市场,    导致投入无法及时获得回报,影响了后续的科研投入;一部分创新成果转化不成功,导致一些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不佳,难以满足市场日新月异的多元需求,使得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出现了明显断档。
        (5)法律法规不健全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首要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截至2019 年底,我国在保健食品领域先后出台320 部规章,分别由5个部委局执法。但由于健康产业是这些年来的新兴产业,尚未纳入国家统计目录,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缺失、监督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目前国家、省、市存在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口径不一、裁量权宽泛程度不同等问题,导致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困难重重,挫伤了行业稳步健康发展的积极性。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内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经营决策程序不够规范,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还有较大程度的欠缺,风险防范、依法保护企业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手段依然较弱。在知识产权、劳动用工、并购交易等领域,企业普遍缺乏针对行业与企业特点制定的战略和规定。
        (6)市场监管不规范
        健康产业涵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运动健身、健康服务、养生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是涉及社会和谐安康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政策引导与产业技术标准必不可少,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都有严格而系统的质量安全、技术评定等产业规章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规范程度较低,内部规章制度简单粗糙,法律风险防范大都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发展规划。以知识产权为例,大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权益保障方面都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法律事务人员的配备少之又少。在当前政府主导的体制机制下,社会组织力量单薄,无法牵头主导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建立完善,导致健康产业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健康服务上,产品良莠不齐、服务质量水平优劣不等。
5、推进我国佳康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强政府在健康产业发展中的调控职能
        政府的调控和指导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初期阶段来说作用巨大。我国健康产业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行业规范。需要从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第一,从战略高度重视健康产业。首先,了解发展健康产业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应加强对整个健康产业的规划设计,涵盖产业布局、配套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合理布局规划医巧服务、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健康养老等板块。第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出台一些能够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放宽健康产业行业的准入和简化立项、兴办、执业资格等相关审批手续,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康复疗养医院、老年专科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机构;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的兴办和运营中来。政府可就项目立项、主地供应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还可设立专口的产业扶持基金,扶持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机构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力量,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一些符合健康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方式,W满足健康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需求。
        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生存质量、生活品质,围绕市民的健康、素质提升为目标,着力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进步,做好健康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充分利用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机遇,发挥立法权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技术、现代健康服务等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健业、运动健身、康复管理、美容、养生等领域的产品和行业标准。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大对关涉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域的投入,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高科技企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领域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化健康产业研究,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形成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产业驱动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 健康产业覆盖规划布局、产业转型、医疗卫生等多领域,需要各个方面整体推进、协调并举。因此,需要设立牵头部门和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涉及多部门、多职能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切实发挥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执行职能。要着力破除市区、区区行政分割,扫除限制健康产业联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给予健康产业市政配套、营商环境、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先行先试示范基地,梳理需国家支持的先行先试政策。如,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在国际生物谷、国际低碳城等产业园区设立审批绿色通道,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
5.2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产业体系
        在大健康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多元,传统的医疗服务产业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健康服务需求,非医疗性健康服务需求日益获得重视,人们的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健康产业企业应充分了解大众的需求,结合他们的需求开发出适合孕妇、婴幼儿、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健康相关产品和健康服务项目。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使其更加信息化、网络化,W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巧服务需求。与此同时,要发展延伸健康咨询、老年护理等多种业态W满足大众的多元化需求,发展兼顾多种所有制形式、涵盖高、中、低产业层次的健康产业体系。如对于高收入人群,他们的亚健康状态和健康疾病要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所W针对送类人群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制定出持续性的W预防为主的健康指南,让他们-通过改善日常习惯而促进健康;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年身体机能下降W及疾病增加的趋势,应加快发展老年健康产品、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年相关产业。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到健康产业发展,因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下一步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中的动力和活力。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统筹协调工商登记、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健康产业领域各行业企业注册、审批、监管等流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高效的健康产业登记审批制度。严格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手续。对连锁经营的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行政审批等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集约高效办理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升审批工作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 拓展负面清单管理范围,尽可能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通过多种资本的混合开放倒逼现有医疗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凡是对本地或国有资本开放的领域、行业,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等多种形式,不断向异地资本、外资、民资逐步开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大力引进境外专业人才、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提高医疗科技、医疗器械、高端医疗服务国际合作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资源禀赋、中医药资源积淀丰富、养生保健文化较为前卫等比较优势,加大生物医药、基因工程、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行业的推广,塑造健康产业特色品牌。 发挥金融业优势,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创投机构更多地关注支持健康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兴业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支持健康产业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或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直接或间接上市筹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不断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压缩融资成本。创新产业内企业或机构利用外资方式,借助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平台,提升境外资金的投融资比重,不断盘活企业有效利用外资的机制。积极探索健康产业政府引导投资基金,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先导示范作用。在促进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健康产业市场中的作用,丰富政府采购的类别和数量,将健康产业纳入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降低健康产业发展的投资门槛,以弥补市场失灵等外部性。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对健康产业市场中的公共产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先导性作用。
5.3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健康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是,重视研发,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鼓励引进关键技术,然后进行再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也技术,提高本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时,应引导企业注重市场为导向,要做到产学研相结合,鼓励资源巧享和联合开发,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研发的技术和生产的产品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二是,建立公共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有关的技术支持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技成果最终转化到相应的产品中,产生效益。三是,重视科研人才培养。高校和健康产业企业应注重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吸引生物技术等方面科研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増强技术创新能力。四是,引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在健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流程、服务等进行改造、整合、升级,注重用户为中心。例如,利用互联网便携式诊断仪器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数据,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可通过云服务管理健康数据,为持续的健康管理提供数据资料支撑。
5.4打造健康产业集群
        健康产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横跨一产、二产、三产的多个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医疗性产业,又包括非医疗性产业,既包括制造经营,又包括健康服务。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围绕优势资源和要素,选取健康产业的部分产业重点发展。同时,通过制定投融资等相关政策引导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医疗器械等企业分别向产业集群区、生态农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等聚集发展,形成健康产业的规模效应,实现关键产业链条贯通和延伸。
        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层次高端的优势,结合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以统筹为主,鼓励支持各区、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高标准定位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和策略,突出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基因工程、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重点行业,加大资源重组、整合力度,努力打造企业集中、链条完整、分工互补、人才集中、科技支撑的多个健康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生命健康产业骨干企业,注重引领、整合,以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为纽带,实施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要充分借助自贸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契机,在土地、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引入一批高端健康企业或机构总部,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 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尚未聚焦细分行业,可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先行先试,确立主导行业,进而带动整个产业融合发展。在健康产品制造领域,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中医用药、疫苗试剂等产品生产制造,着力增强医药制造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鼓励和支持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增强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能力。目前,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涵盖生物制药、中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今后,可加大对这些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其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国际高端医疗产业集群。在健康服务业领域,可重点发展个性化智能家居健康产业。随着近年智慧城市建设掀起的热潮,智慧医疗也得到迅速发展,血压仪、“E-脉手表”等智能医疗、可穿戴智能产品层出不穷,超声治疗仪、欧姆龙公司生产的电子血压计等居家医疗健康产品,已深受市场欢迎。培育一批以家庭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支持其通过研发生产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提供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在运动休闲领域,可重点发展健康休闲旅游产业。可以结合生命健康城的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生态资源载体,积极引入一流的医疗技术、养生保健服务、高端旅游项目,打造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集医疗、旅游、养生与休闲为一体的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5.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员工队伍建设
        人才是决定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要素。对于健康产业的发展,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至关重要。针健康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注重加强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为培养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和研发的高层次人才W及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实操人员(如护理员、营养师、按摩师等),可在相关医学类高等院校设立健康服务专业;注重职业继续教育,鼓励健康产业企业加大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定期培训。对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可选派他们到国内外的一些高级医疗(教育)机构进行进修学习。开展职业认证,规范从业人员的资质。实行灵活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医疗人员下乡下社区。
        鉴于健康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人才培养体系、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出台人才培育、引进政策,选好、用好、培养、留住人才,重视健康产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中青年人才集聚的人才支撑体系。一是着力引进优才专才。健全灵活开放、高效有力、结构完备的人才政策,完善“孔雀计划”引才机制,重点引进高端研发、医疗医务、保健护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和团队,注重整体引进专业人才、公司和先进技术,集中全市力量建设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创新活跃的人才高地。二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在力促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在产业园区、科研机构、标杆企业中大力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各类机构在人才招聘、培训、岗位设置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因企施策、因人而异实施差别化人才培养策略,创新人才成长培育的模式,努力将不同学历、经历和能力的人才配置到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和优势的岗位上,通过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个人自我发展的统一。三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医师、护理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之间有序流转,鼓励公办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多点执业,与社会资本运营的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促进管理理念、经验、医疗技术互联互通。推进人才下沉,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联合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孵化平台、人才孵化器,增强对基因检测、生物医药、专利申报等领域的扶持力度,在投资投入增量上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领域的支持。促进健康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创新服务组织资源对接,构筑体系完整、功能完备的健康产业创新服务网络。针对健康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构建投融资平台、技术创新交易平台等载体,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建设,实现各领域、各环节功能对接、相互促进,推动健康产业产品和服务水平、层次进一步提升。这里,要扩大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成果转化处置权限,鼓励实行科研成果转化和薪酬激励、职务职级晋升挂钩,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高交会、文博会、健康节等交易平台资源,集中展示宣传健康产品、技术和服务,拓展多种交流交易机制,打通生产、服务、流通、创新的良性运转通道。
5.6加强行业规范
        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健康产业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行业发展规范和标准,监督行业中企业的经营行为,帮助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营造诚信经营的行业发展环境。可通过健康网站、健康节目、学术交流、书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广泛向社会大众宣传健康养生、健康管理知识,提高他们对健康产业的认知度、参与度与满意度。
        健康产业本土企业要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创新经营模式,探索以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发展,抢占健康产业发展的高地。充分利用打造前海、培育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发掘各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内涵,引入高端健康文化、养生文化要素,尝试设计前海和东部海岸线养生文化产业基地,集中展示高端、高附加值健康服务特色产业,提升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品牌影响力。健康产业企业多以民营小企业为主,自身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管理能力不强、治理模式不善、内部制度不佳,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不适应。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组织应着力督促协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其中,针对地处广东的民营企业的特点,要重点规范公司产权制度。当前私营企业以家族企业居多,家族制的产权结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决策缺乏制衡、内部管理任人唯亲、经营方式粗放化,问题众多。这些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尝试引进战略投资者、经营者持股、科技骨干入股、员工持股等形式,不仅有利于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与合理化,也有利于以较少的资本控制更大的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改善治理绩效,实现长远发展。此外,要建立生产、财务、科研、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系统管理制度,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方向。
        依托特区立法优势,将国际健康产业发展的制度规则在特区法规制度中开展“移植”和“嫁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健康产业的定位、政府部门职能职责、民众健康权利,探索制定完善健康产业各重点行业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服务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健康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准则,构建健康产业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立足政府治理效率较高的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整合政府机构职能,组建健康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部门,明确机构职能职责。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使健康产业注册登记更便利、经营受保护,通过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促进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围绕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的总体目标,以健全法制为基础,增强市场各主体尤其是从业人员尊法守法的意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加强诚信经营的道德宣讲,提升行业内人员自律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政府应逐步将诚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服务范围,牵头组织建立个人和机构信用档案,提供搜集、归档、评估、查询诚信档案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诚信系统信息库。应大力扶持行业协会、自组织团体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该类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失信惩戒运行体制机制,提高健康产业的失信成本。通过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健康产业的行业监管体系。在监管方式手段上,执法单位应树立高效服务、公开透明的服务理念,由过往的封闭式执法向阳光透明执法转变,由传统的窗口式受理执法向主动深入基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并联执法转变。在监管内容上,要逐步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体的监管内容,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形成监管时间链条延续、监管内容动态调整、监管方式不断创新的系统监管格局。健康产业行业内部要健全行业自我监管机制,自行规范保健食品、医药制造、医疗服务等机构在提供产品、服务过程的标准、宣传报道,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要加强食品药品协会、保健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建设,依托专业类社会团体的平台,强化政府简政放权,给予此类社会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建成一些健康产业内部的枢纽型社会组织。要突出保健食品、医疗药品等行业自律能力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指导帮助该行业内部规章制度、行为规则的制定或修订,切实提高行业内各类机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意识和水平。针对目前保健食品、药品行业内层层代理、疏于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应逐步完善生产流通机制,强化权责对等,最终形成逐级管理、相互监督、自我规范、自主发展的行业自律体系。引导广大市民健康观念的转变,能够扩大健康产业的需求,同时提高广大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既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又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内生竞争力。应积极宣传、倡导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构建人人重视健康、人人践行健康的消费文化。公共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整合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兴媒体资源,瞄准多元需求、创新宣传内容、扩大推广范围,更加有效地推动全社会重视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积极吸收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的文化传播经验,更加注重以国际化视野来培育健康产业品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祝莉,王正珍,朱为模.健康中国视域中的运动处方库构建[J].体育科学,2020,40(01):4-15.
[2]蔡瑞金,季浏,尹杰,杨晓玲,薛小安.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1):93-102.
[3]陈更亮.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举措——以《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83-1089.
[4]曹恩国,娄舒婷,邓嵘.劝导式设计在运动健康类APP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7,38(16):232-235.
[5]李霞,许叶,黄中校.运动健康类APP发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体育科技,2017,38(02):32-33.
[6]张铮,于伯坤,李府桂,王可欣,周明洁.微信运动使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J].新闻界,2017(06):60-67.
[7]代俊,陈瀚,李菁,郑家鲲,林楠.社会生态学理论视域下影响青少年运动健康行为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3):35-41.
[8]曹振波,陈佩杰,庄洁,刘阳,王琳,韩甲.发达国家体育健康政策发展及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7,37(05):11-23+31.
[9]马瑞,宋珩.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对儿童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7,37(04):54-61+97.
[10]周碎平.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透析全民健身运动的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59-63+69.
[11]彭国强,舒盛芳.美国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6,37(05):112-120.
[12]熊建设.法律视阈下我国户外运动健康发展的政策控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37-41.
[13]田郁玫.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02):93-96.
[14]乐生龙,陆大江,夏正常,葛军,王人卫,毛丽娟,程蜀琳.“家庭—社区—医院—高校”四位一体运动健康促进模式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23-29+35.
[15]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06):3-9.
[16]汪波,黄晖明,杨宁.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促进健康的新理念——王正珍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5,36(01):7-12.
[17]胡精超,赵斌.我国失能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现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01):62-64.
[18]夏成前.运动与健康:跨学科语境的追求——2014年《体育与科学》秋季工作坊“运动与健康”论坛综述[J].体育与科学,2014,35(06):119-122.
[19]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9):851-854.
[20]章岚,陈勇.慢性持续性低度炎症与运动、健康和疾病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08):71-76.
        
        
        
作者信息:
姓名:白洪煜
性别:男
民族:满
出生:1984.11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单位邮编:沈阳市,110000
籍贯:辽宁开原市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体育
职位职称: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