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中的小斑病分析及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3期   作者:海热古力.牙生
[导读] 玉米作为粮食种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
        海热古力.牙生
        新疆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农业发展中心 843003
        摘要:玉米作为粮食种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加强对于玉米产量提升的重视,对于国计民生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地区对于玉米种植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都是比较高的,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小斑病是玉米种植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类型,其发病地区并不固定,各个地区玉米种植中均有可能产生此类病害,小斑病的发生不仅会对玉米的正常生产产量产生影响,对于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玉米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加强对于小斑病病害发生规律的分析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玉米种植以及管理中加强对于产量质量提升的重视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优质的杂交品种进行种植,从而达到提升其抗病能力和产量的最终目的,小斑病抵抗研究方面相关杂交品种也越来越多,但是众多杂交品种分析来看其对于小斑病的抵抗能力基本与其亲本的抗病性状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亲本相配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持久又稳定的品种进行杂交,从而达到有效降低小斑病发生的根本目的,进而提升玉米的整体。
        一、玉米种植中小斑病分析
        玉米在实际种植生长过程中均可能出现小斑病发病情况,其病害的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在叶鞘以及叶片部位,另外有少部分玉米的病变部位还会集中在果穗以及苞叶部分,大部分小斑病的发生均是由玉米下半部分叶片开始病变逐渐向上发展,不同玉米小斑病发病后的病斑形状也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不同品种对于小斑病的抗病能力有所不同,但大部分主要为以下三种:首先是不规则的椭圆形斑块,此类斑块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其叶脉的生长限制,导致其叶片斑块的形状会像椭圆形接近长方形发展,且斑块边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褐色或者深褐色病变情况,此类斑块形状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小斑病类型。其次是椭圆形或者近似于纺锤型的斑块,而此类斑块在实际扩大时,并不会受到叶脉生长的影响,其能越过叶脉不断进行扩大,整体斑块均为黄褐色或者灰褐色并无明显的边缘且颜色比较浅,部分类斑块上面还会出现轻微的螺旋状纹[1]。另外还有一种是坏死的小斑点,此类小斑点的颜色主要为黄褐色,且大多不会向大范围扩展,其周围会遍布云圈,主要呈现颜色为黄绿色,此类则为小斑病的抗性病斑。就小斑病的传播流行条件研究分析来看,大部分病菌就会受到雨水以及气流的作用,从而在各类玉米植株之间进行传播和发展,大部分夏季玉米小斑病发病初期的累积叶片主要为2-3叶,在其发展到5-6叶的密度会有明显增加,如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导致整片叶片枯黄,病害的潜伏期较短,主要集中发生在玉米的生长季节,该类病害发生初期的变化速度比较快,玉米收获之后其病体会在玉米植株上进行过冬[2]。


        二、玉米种植中防治小斑病的有效措施
        (一)喷洒化学药剂防治
        玉米小斑病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农业防治手段的实施进行预防,最常见的即为轮作倒茬,种植可以将玉米的种植时间控制在3-5年进行一次换茬种植,从而降低小斑病逐渐发展加重情况的发生,化学预防在玉米小斑病中的处理主要是在玉米抽雄之后,通过杀虫剂的喷洒降低玉米小斑病的发病,或者可以在小斑病发病之后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小斑病的治疗,较为常用的主要为多菌灵乳油,其在实际小斑病治疗时所用的剂量为50-80mL,此类药物的最佳喷洒时间为晴天的下午,另外可以通过70%的甲基拖布津粉剂进行替代,此类药物的喷洒量与多菌灵乳油相同,但是需要将其兑入20kg水之后进行喷药[3]。
        (二)在较大范围内采取防治措施
        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小斑病的发病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发病部分大多较为集中,一旦出现小斑病流行性发展情况,需要在大范围进行疾病的防治,以避免其出现广泛流传的情况,在其发病初期需要及时将患病的叶片摘除,并将所有病叶代理田外集中烧毁或者深埋处理,待其病叶去除7-10天之后,需要将余下的3-5片叶子去除,从而避免病害的大范围扩展,在实际操作时需要在其病害周围大面积内进行,且需尽可能时间短速度快的完成,对于病叶的去除,以便能够提升病害的控制效果,病叶去除之后需要加强对于小麦玉米田地间的肥水管理,从而提升玉米的生长以及恢复速度,进一步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中耕划锄的方式,降低玉米地土壤的湿度水平,从而提升田间环境的整体质量,可适当增加钾肥以及磷肥的数量,以尽可能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采取作物间套种的方法
        玉米小斑病大多发生在玉米抽雄和灌浆时期,随着病害的逐渐发展会逐渐向上蔓延,斑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发病初期斑块并不显著,主要为水渍状,随着病变的不断发展会越来越多,相互之间甚至可能出现连片的情况,可以通过田间套种的方式抑制小斑病的大范围发展,常见的主要为大豆、小麦、甘薯或者花生,可以通过不同作物套种的方式,达到降低田间湿度的效果,从而提升玉米的抵抗能力,在实际玉米种植时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理规划,可以进行提前播种,对玉米后期生长时的气候状况进行调节,达到避免小斑病发病的目的,或者可以通过种植密度的增强,达到调节农田气候条件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对于小斑病的抵抗能力[4]。
        (四)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玉米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选择抗性较强的玉米品种,对于小斑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杂交品种在实际玉米杂交品种种植时,同时需要控制好其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轮换的规律性,避免玉米抗病品种抗性能力的逐渐降低,玉米每一茬收获完成之后,均需要及时对土地进行翻耕,以确保将所有病残体埋入土中,尽快提升其腐败以及分解速度,以所有收获的玉米秸秆切不可长时间的在地头堆放,需要进行充分的腐熟处理。
        结束语
        综上可知,玉米种植过程中加强对于小斑病的预防和防治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玉米抗病品种的不断研发以及推广,小斑病的危害性已经有明显降低,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随着种植气候的不断变化,玉米小斑病仍然可能出现大范围发病情况,作为玉米种植仍然不可忽视对于小斑病的预防,需要不断完善玉米种植技术,优化玉米种植品种,做好小斑病的预防和处理,做提升防范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尚国. 玉米种植中的小斑病分析及防治技术[J]. 农村实用技术, 2019, 000(012):31-32.
[2]常佳迎, 刘树森, 石洁, et al. 海南三亚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6):1154-1165.
[3]甘林, 代玉立, 阮宏椿,等.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型及其群体结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034(007):147-151.
[4]马顺尧, 张占飞, 董若征.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20(6):72-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