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川东高陡褶皱带凉高山段钻探评价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3期   作者:郑玥
[导读] Z县岩性圈闭群位于Y市Z县境内。构造处于Z县复向斜拔山寺向斜内,
        郑玥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采气一厂,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Z县岩性圈闭群位于Y市Z县境内。构造处于Z县复向斜拔山寺向斜内,构造形态低缓、断裂不发育,地震资料品质为I类,圈闭储层预测结果可靠。凉高山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层段,为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泥页岩发育,厚度大于50m,岩心实测TOC平均值为1.6%(未系统取心),实测Ro平均1.1%。初步评价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综合模式识别、属性分析、阻抗反演,刻画出XX北Z县凉三段岩性圈闭3个,矿权内圈闭面积37.69km2。其中Z县Ⅱ号岩性圈闭面积20.65km2,圈闭资源量为838.21×104t。综上所述,X北凉高山组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Z县Ⅱ号岩性圈闭评价为Ⅰ类已钻岩性圈闭,部署Z井,导眼井预测储层厚度大于15m,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关键词:Z县  凉高山组  致密砂岩   储量
1.概况
        Z县岩性圈闭群位于Y市Z县境内。构造处于Z县复向斜拔山寺向斜内,构造形态低缓、断裂不发育,地震资料品质为I类,圈闭储层预测结果可靠。
        凉高山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层段,J10、J5井区为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泥页岩发育,厚度大于50m,岩心实测TOC平均值为1.6%(未系统取心),实测Ro平均1.1%。初步评价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区。
        凉三段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J10井区处于主河道位置,实钻河道砂岩储层厚度14.8m,测井解释孔隙度9.2%,渗透率1.7×10-3μm2,解释为油层。
        综合模式识别、属性分析、阻抗反演,刻画出X北Z县凉三段岩性圈闭3个,矿权内圈闭面积37.69km2。其中Z县Ⅱ号岩性圈闭面积20.65km2,圈闭资源量为838.21×104t。
        综上所述,X北凉高山组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Z县Ⅱ号岩性圈闭评价为Ⅰ类已钻岩性圈闭,部署Z井,导眼井预测储层厚度大于15m,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2.地质成果
2.1地层
        本井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下统凉高山组、自流井组(未穿)。地层层序、岩性组合与设计一致。
2.2构造
        Z县岩性圈闭群处于M县复向斜拔山寺向斜内,构造形态低缓、断裂不发育,地震资料品质为I类,圈闭储层预测结果可靠。其中Z县Ⅱ号岩性圈闭面积20.65km2,圈闭资源量为838.21×104t。
        实钻情况:
        1、本井实钻地层层序与设计一致,与邻井J页10、J页5井对比层位正常,未钻遇断层。
        2、导眼井地层倾角测井反映本井钻遇一平缓构造,倾角在1.00°左右,井段2000.00~2460.00m倾向正南,井段2460.00~2620.00m倾向北东向;水平井地质导向过程中计算的地层倾角表明,目的层段向北偏东15.00°延伸,地层倾角在上倾0.30°~上倾1.32°之间,与地层倾角测井及凉三段底面构造图相吻合。
        3、实钻A靶较设计A靶深1.31m,其入靶层位(相当于导眼井井深2458.00m)、靶前位移与设计一致,表明目的层埋深与设计基本吻合。
2.3水平段轨迹
        水平井设计靶点垂深选择在导眼井凉三段油气同层中下部2458.00m上、下3.00m靶窗范围内,对应导眼井井井段2455.00~2461.00m。设计靶前位移349.20m,A靶垂深2458.00m,C靶垂深2453.00m,B靶垂深2442.50m,水平段长1000.10m(图1)。以导眼井作为地质导向对比井。

图1 Z1HF井过A-B靶点北偏东15°地震地质解释剖面
        实钻A靶井深2647.00m,垂深2459.31m,井斜88.50°,方位14.85°,闭合位移349.39m,闭合方位15.24°,与设计垂深2458.00m基本吻合,位于③小层底(图2)。
        水平井钻探过程中,录井队及时提供岩性、钻时及气测数据资料,实时跟踪轨迹穿行情况。导向组根据地层产状变化,及时调整井斜角,使井眼轨迹在③小层底-②小层顶附近穿行(图3),后因降斜导致轨迹在加深井段进入下泥。
        实钻C靶井深3165.00m,垂深3453.44m,井斜90.60°,方位14.95°,闭合位移867.32m,闭合方位15.15°;实钻B靶井深3647.00m,垂深2446.89m,井斜90.60°,方位16.55°,闭合位移1349.24m,闭合方位15.28°。














        水平段大部分井段在设计靶窗中心附近穿行(图4),岩性主要为灰色油迹细砂岩;气测全烃1.10%~10.18%、平均4.28%,甲烷0.16%~6.40%、平均2.57%,乙烷0.013%~0.855%、平均0.273%(图5),获得较好的钻探效果。

















2.4烃源岩评价
        地化录井利用岩石热解的方法,围绕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对烃源岩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烃源岩的岩石含油气总量ST、峰顶温度Tmax、TOC等地化参数,综合评价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计算单井烃源岩生烃强度和排烃强度,综合评价烃源岩。反映有机质丰度的地化热解指标有S2、岩石含油气总量ST、有机碳TOC等,其判别标准(表1);反映有机质类型的地化热解指标有氢指数IH、降解潜率D,岩石含油气总量ST,其评价标准(表2);反映有机质成熟度的地化热解指标主要是峰顶温度Tmax,其评价标准(表3)。


        2.4.1有机质丰度
        依据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对本井烃源岩进行评价,凉高山组评价烃源岩261.00m/15段,其中好烃源岩57.50m/5段,中等烃源岩78.50m/6段,差烃源岩10.50m/1段,差烃源岩86.50m/1段。
        结合分析化验数据与地化录井参数,综合评价凉高山组凉二段以中等-好烃源岩为主,其余各段以非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为主。
        2.4.2有机质类型
        地化录井评价有机质类型,依据氢指数(IH)或降解潜率D或岩石含油气总量ST来判别,根据本井的分析数据选岩石含油气总量ST进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凉高山组以腐殖型(Ⅲ)和腐泥腐殖型(Ⅱ2)为主,为油气产出提供了基础条件。
        2.4.2有机质成熟度
        地化录井采用热解烃峰S2的峰顶温度Tmax值来评价本井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表明凉高山组烃源岩均为成熟-高成熟烃源岩。
2.5油气水层综述
        导眼井
        本井地质录井发现油斑粉砂岩0.48m/1层、油迹粉砂岩0.27m/1层、荧光粉砂岩(细砂岩)6.22m/5层,气测录井发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共20.00m/5层,现场解释统计(表5)。

        测井解释156.90m/27层,其中油气同层15.50m/1层,Ⅱ类页岩油气层33.00m/7层,Ⅲ类页岩油气层62.90m/8层,裂缝2.30m/2层,干层43.20m/9层。
        导眼井综合解释167.34m/20层,其中非目的层沙溪庙组解释干层29.20m/6层,凉四段解释干层6.70m/2层;目的层凉三段解释油气同层16.80m/2层、含气层13.21m/4层、干层16.09m/3层,凉二段解释油气同层1.00m/1层、含气层84.34m/2层。
        水平井
        本井录井发现油气显示1234.00m/2层,其中含气层5.00m/1层,油气同层1229.00m/1层,现场解释统计(表6)。   

        测井解释1360.60m/39层,其中油气同层1080.00m/13层,Ⅲ类页岩油气层17.80m/1层,干层262.80m/25层。
        水平井综合解释1360.60m/14层,其中非目的层沙溪庙组解释干层104.80m/10层,凉四段解释干层6.00m/2层;目的层凉三段解释油气同层1232.00m/1层、含气层17.80m/2层。
3.结论与建议
        1、本井自上而下钻遇地层地层层序与设计一致,未钻遇断层。
        2、与邻井对比,各组段地层实钻垂厚大体相当,沉积较稳定。
        3、地化录井对本井凉高山组评价:(1)有机质丰度:凉二段以中等-好烃源岩为主,其余各段以非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为主;(2)有机质类型:凉高山组以腐殖型(Ⅲ)和腐泥腐殖型(Ⅱ2)为主;(3)有机质成熟度:凉高山组均为成熟-高成熟烃源岩。
        4、本井目的层段地层产状总体较平缓,倾角在1.00°左右;水平井地质导向过程中计算的地层倾角表明,目的层段向北偏东15.00°延伸,地层倾角在上倾0.30°~上倾1.32°之间;目的层埋深与设计基本吻合。
        5、水平井设计靶点垂深选择在凉三段油气同层中下部,实钻水平段大部分井段在设计靶窗中心附近穿行;气测全烃1.10%~10.18%、平均4.28%,甲烷0.16%~6.40%、平均2.57%,乙烷0.013%~0.855%、平均0.273%,获得较好的钻探效果。
        6、建议对水平井目的层综合解释油气同层段进行试油、试气,获取储层流体性质及产能。
[参考文献]
[1]卢双舫,张敏.油气地球化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3~26.
[2]张琴,王洪岩,拜文华等.南方海相志留系页岩有机质类型恢复研究[J].断块油气
田,2013,20(2):155.
[3]范二平,唐书恒等.湘西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18-19.
[4]李延钧,刘欢,刘家霞等.页岩气地质选区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33.
[5]付亚荣.中国页岩气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6):20.
[6]聂海宽,张金川.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含气量计算[J].地质学报,2012,86(2):349-3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