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刘志英
[导读] 教育的本质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对于构筑中学生价值观的根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让传统文化变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营造崇尚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显得至关重要。

贵州省黔西县第六中学  刘志英  551500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对于构筑中学生价值观的根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让传统文化变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营造崇尚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
        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阶段,重塑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道德的重要范畴,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阵地,立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我们更应注重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教育,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及创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源远流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不断演变、发展,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坚强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塑造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民族精神,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对策
        2.1教师应树立起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念
        新课程改革指出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身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素养会影响教学。因此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和底蕴至关重要。首先,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牢固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理念,让传统文化教育助力于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注重梳理课本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会利用互联网等现有资源深入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再者,给学生一碗水的前提是教师得有长流水,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用传统文化精神来教育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方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有所拓展、有所延伸。


最后,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教师要学会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充分用好身边各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创造可供学生感受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乡土文化,从而树立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舞台上奠定基础,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2.2构建传统文化进校园、走进课堂教学的机制
        传统文化教育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基于此,首先要制定每学期传统文化教育计划的长期的规划,力求让传统文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系化和规范化。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准备、自主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乡土传统文化教育,建议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或主题公园,了解当地风俗文化,增强乡土认同感。课堂教学素材的选择上注重借助榜样的力量,利用课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融入教学,如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永流传》等丰富课堂教学,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同时提高课堂美育和德育效果,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2.3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真正滋润青少年的心灵,从而转换为行动,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产生心理共鸣。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举办“传统文化知多少”的比赛,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传统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遨游,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强化了学生的使命担当。
        2.4注重实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知行合一是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准,它启蒙于课堂,同时又是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在课外的延伸。通过课堂,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又要润物无声地通过社会实践,让青少年以脚步丈量祖国,读懂祖国。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场情景,通过模拟让学生能够有所参与,形成感性体验,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注重协同多方社会资源,尽己所能给学生提供可供参与的场所,亲自参与亲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当学生在把课堂中学到的爱国主义情怀、优良素养等融入具体实践中,这些实践又会成为新的教育资源,从而使民族精神的正能量真正得以发扬和彰显。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极其重要,也是发展全面教育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初中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不仅受到道德和法治教育,还能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更进一步增强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训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30-231.
[2]孔令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38.
[3]罗永浩.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