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保障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张羿馨 张克微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国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老龄化分布农村程度远高于城镇,这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由于中国农村一直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导致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一直不能稳定下来,还有老年人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但城镇的老年人情况没有农村老年人这么严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张羿馨  张克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国我国各行业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老龄化分布农村程度远高于城镇,这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由于中国农村一直继续沿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导致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一直不能稳定下来,还有老年人的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但城镇的老年人情况没有农村老年人这么严重。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障;农村老年多维贫困
        引言
        我国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和成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贡献力量。当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世界人口发展趋势,老年贫困成为世界性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老年贫困问题逐渐凸显,而农村的“未富先老”问题更严重。农村因年老失去劳动力而陷入贫困的家庭更是不在少数,同时,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地区老年贫困的发生率高、老年贫困程度和顽固性均较高,老年贫困问题有恶化趋势。
        1农村老年多维贫困
        首先,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保障需求是小康社会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在小康概念刚刚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在5%左右,老龄人口增速较缓,高出生率给社会带来较多的发展潜力,我国人口结构仍处于青年型,健康的人口结构尚未带来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而从1990年至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由5.6%增至7%,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高速增长与出生率的大幅下降使得社会发展潜力降低,养老问题日益显现。2000年之后,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2018年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经上升至11.9%,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显著超前于经济发展,老年人口结构与现有社会经济体制、社会政策的不协调,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发展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难题。其次,农村养老保障的长期滞后使得追求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必须重视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设与完善。1956年通过《高级农村合作社示范章程》实施的五保供养制度是农村养老制度的开始,主要承担帮扶农村鳏寡老人养老的功能,由人民公社组织实施。但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户籍制度改革加速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税费改革抽空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保障能力,国家承担五保资金的数度调整,农村的五保制度也经历了停顿、萎缩和恢复,最终被定位在特困人员救助。在农村,鳏寡孤独之外的广大老年群体主要还是沿用家庭为主、农村集体福利兜底的方式来养老。但是随着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衰退,以及社会整体所面临的“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我国农村面临着贫困风险、健康风险、养老照料风险、制度风险和社会安全风险等一系列养老风险。考虑到全面小康所要求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势在必行。从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9年的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新农保的实施虽然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独立能力,摆脱了对子女的过度依赖,但在推行中仍然存在经办管理服务难、基金管理难、参保意识薄弱、信息的不对等等问题。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趋势下,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仍需要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而不断推进。



        2风险的保障效应
        农村老年居民的消费满意度增强,跟社会养老保障的风险保障效应和土地保障效应有很大关系,能够降低居民的心理不确定性,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稳定的资金保障能够降低预期消费的不确定因素,以理性消费和稳定消费为基础的消费活动能够实现农村地区资金流转;与此同时,也能够降低当下消费,增加农村地区居民存款,减少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不确定心理,以降低老年居民对消费需要的遏制,提高老年居民的消费预算和消费满意度。新农保中的个人存款效属于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一部分,指的是同一社会个体在不同时间阶段中的分配与再分配工作。在众多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中,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预期收入并不能带来消费者稳定的消费理念,而是会出现“小心翼翼”的消费行为,但农村老年居民很满意稳定性收入所得效应、缺少长远消费观,加之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十分不稳定,我国相应的改革措施几经变化,导致老年人群体对预期消费的信心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促使老年群体增加储蓄金额,减少消费数目。
        3丰富互助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为应对农村老年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层次化,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互助养老的内容,提高养老的服务质量,切实满足“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求,增加老年人的福祉。一要完善互助幸福院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配套设施计划,就地取材,活化资源,将互助幸福院和村卫生院、村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有机结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二要适当的发展适老性农业。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流迁,农村出现大量空置土地,这客观上为互助养老提供了活动场地。互助幸福院可以和土地所有者沟通采取无偿或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作为互助幸福院的小菜园或家禽养殖地。组织低龄健康老人,参与劳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也可以组织老人将过剩的蔬菜和家禽去集市售卖,作为公共流动资金,同时促进老人群体交流与合作,实现自身价值。三要创新互助形式,由“志愿帮助”向“储蓄互助”转变。志愿帮助是老人自身或通过社会组织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洗衣、做饭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这种帮助时间较短,服务质量也缺乏保障。作为“储蓄互助”是和“时间银行”相似,将提供服务的时间以“道德券”形式存入“储蓄银行”,再由乡村组织进行信用背书。这是“付出--积累--支取”爱心储蓄的过程,既提高服务了质量又激发老人的服务积极性。
        结语
        社会养老保障对老年经济贫困、健康贫困有显著缓解作用,也显著抑制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其中社会养老保障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对老年经济贫困的缓解程度最小,通过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果仍然是稳健的。
参考文献
[1]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2(4).
[2]丁赛,佐藤宏,别雍·古斯塔夫森.西部民族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城乡贫困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11).
[3]姚虹.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以恩施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