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陈思娇
[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    陈思娇

摘 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
        引言
        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第二种是劳动本身相异化。“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人通过实践,生产出同他自身相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他对他人生产和产品的关系,也包括他人对他生产和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交往异化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的关系,认为前者是根源,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彻底扬弃交往异化,才能使交往由手段变为目的本身。第三种是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类存在”,异化劳动使得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同自身相异化,整个类特性都变成同自身相异己的存在。劳动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其异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与人自身的异化,这种自我异化对于不同阶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有产阶级来说,这种自我异化证明了自身的强大力量,使他们能够获得自身生存的外观,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而对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异化反映的却是非人化的生存现实,是对自身无力的证明。在这种异化中,无产阶级感受到的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是“自我的毁灭”,由此可以看出,在异化劳动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对抗性的交往,是本质上是不可调和的交往。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交往”内涵
        马克思并没有对交往有一个具体的定义,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交往”分为“人与自然的交往”与“人与人的交往”两个层面 ,并强调“人与人的交往”是人与其他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交往贯穿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与人的交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及精神交往两方面,其中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此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社会是“人与人的交往”作用的产物,“人与人交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见,“交往”范畴广阔内容丰富,马克思交往理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从世界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交往。交往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交往。交往是有关主体的交往,而交往的主体便是人。交往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另一个主体相互联系发展的过程,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地与他人交往来实现自身的目标。二是经济的交往。在经济交往中,马克思对“商人”这一阶层在社会交往中的经济交往来进行探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与交往开始分离,进而形成了“商人”这一职业。


这一职业的产生促进经济发展由“区内”向“区外”发展,不同的地域之间开始建立了贸易往来,随之市场不断扩大,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大市场。三是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交往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交往形式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历史矛盾的总根源。在某些时期,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趋于平稳,但是交往形式的更新与生产力的进步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使国家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一体化。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交往”类型
        马克思社会交往的类型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的主要形式包括“人”通过改造自然界获取物质与周围的人进行的“物质交往”,以及在“物质交往”基础上通过语言传递“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从不同研究视角来看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社会交往最基本的交往,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人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与条件, 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精神交往是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情感、观念等一切意识上的交流,没有物质交往就没有精神交往。同时,精神交往也反作用于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当中,因此要承认物质交往是主体,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精神交往。二是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是指民族内部与外部的交往。马克思认为,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是由各民族的生产力和内部发展的程度决定的。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最初的内部交往关系变现为:以性行为为基础的性交往关系,以及以家庭为基础的亲属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族内部的生产、交易等的交往也不断发展,从而促使外部交往扩展其活动范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就是外部交往。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从马克思交往的思想资源和现实交往实践方面入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几点启示。第一,克服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不平衡性,实现更加丰富的精神交往。当今,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也随之成为了时代的主流。然而,在物质极大富裕时,人民的精神层面却得不到发展,精神交往更多的成为了物质交往的附属品。人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不平衡,人际交往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在现阶段交往中,应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水平,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第二,克服交往秩序的不平等非正义性,构建自由公平健康的交往秩序。社会关系变革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力发展不同步。当今,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落后于物质基础,使交往关系缺乏了应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社会生产与交往实践中,随着交往主体的扩大、交往领域的拓展、交往对象的复杂化,原有的制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新的交往关系,这就需要调整相应的约束机制,革新交往关系。
        结语
        对时代问题的紧密关注,对人类自由的不懈追求,对世界发展的不断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恒主题。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从对现实社会的交往活动出发,详细阐述了交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交往对人类、对社会的发展的意义。
        在新时代、新矛盾、新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要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指引,认清世界各种交往现象背后的本质,创新国内外不同领域间的交往形式,巩固提高同各国间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水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学习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同时不断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深入“交往”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完善“交往”中彰显社会主义优性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晨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3]蔡金杰,武娜娜.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党史博采(下),2019
[4]王璐璐.马克思交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潘宁,丁丽丽.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9
[7]裴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网络交往异化的哲学思考[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