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药师七佛阁记》碑碑阴疏文浅析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陈升
[导读] 《药师七佛阁记》碑,位于泰山玉泉寺大殿以东约30米处山岗上,碑身已断裂,1988年5月,在碑两侧及顶部砌砖为墙,以防碑身断裂仆倒。碑刻立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高197厘米,宽97厘米。碑阳刻《药师七佛阁记》,太子左谕德李谦书,泰安州教授时震摹勒,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领集贤院事王磐题额。

山东省泰安市博物馆 陈升  271000
  
        《药师七佛阁记》碑,位于泰山玉泉寺大殿以东约30米处山岗上,碑身已断裂,1988年5月,在碑两侧及顶部砌砖为墙,以防碑身断裂仆倒。碑刻立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高197厘米,宽97厘米。碑阳刻《药师七佛阁记》,太子左谕德李谦书,泰安州教授时震摹勒,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领集贤院事王磐题额。碑阴刻杜仁杰佛谷寺疏文2则,阎复七佛阁疏文1则,泰安州教授时震正书,石匠周顺刊。碑文残损严重,极难认读。杜仁杰第一则疏文214字,17字残。杜仁杰第二则疏文242字,45字残。阎复疏文243字10字残。
        查阅各类史书,对碑阳文字记述详实,而碑阴文字都是一句话概括:“碑阴刻杜仁杰佛谷寺疏文2则,阎复七佛阁疏文1则,泰安州教授时震正书”,均无详文著录。由于该碑残剥严重,极难认读,为能留下宝贵资料,经过多次现场考察,反复对照,请教专业人员,基本弄清了三则疏文的内容。铭文如下:
        疏文(一):
        兹者伏为佛峪寺创塑大佛像化缘疏
        泰安州学教授时震书
        窃以性岂无宗,本自西方之事;相因有教,流为东土之缘。必由圣□之庄严,方启人心之敬信。乃者谷山寺新兴主□,□□□之可睹;不着当阳,尚归依而何所?是以大鸠土木茨墍之用,续购丹青金碧之须。所费不赀,从孰而得。□闻微尘可以增泰山之大,□土可以起层台之高,未厌遍求,乃成胜槩,政使化身千百亿也。须□越十三万奚多□□足□□捨施而併集□□。法躯独踞,高等须弥;慧目□闭,净如海水。洗三生之业障,破万劫之胧朦。愿化有情,同归无量,如垂一诺,请□银□。
谨疏。
        至元三年四月杜仁杰行
        疏文(二):
        伏□泰山佛峪□□无力结瓦须至□□
        山至于岱宗,便知天下难□山;寺□□佛□,岂识人间有□寺。寔维意公示现之所,犹有竹溪亲作之碑。惜乎小□□洞天,罹此大灾之兵劫,摧颓有日,兴起无由。乃者山□谨公经营缔构近二十年,丐贷□□馀数□□。□□井底,变溪石□为凌□;□木云阁,驱鬼神而助役。虽立□□之主殿,奈乏覆盖之良材,如□□之无衣冠,如床笫之无□□,如□□之□枝叶,如□俎之□□巾之□钗。然□人□□,不凭众力,恐累成功,少发不可心,议其菩提心,足辨无始以来□□。缘事宁论寡多 ,不至稽迟。幸□身外□馀,且救目前之急。如蒙信施,请□芳衔。
        谨疏。
        至元三年□月□日□□杰谨疏
        疏文(三):
        泰山佛峪寺创建业药师七佛宝阁化缘疏
        青山万叠,表佛峪之精蓝;碧瓦三檐,起药师之杰阁。谨公和尚,扬清瀚海,挺秀禅林。顾瞻劫火焚荡之馀,允广意师经囗之志。辇石囗囗,役数百人。囗骨劳筋,凡囗囗纪。琉璃影里,幻成宝界之三千菡萏;空中踊出雕栏之十二。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刘果,赞妙功德,作大檀那。乐输布地之金,用囗凌云之观。蛟腾凤翥,竹溪之古篆增雄;虎攫猿拏,杜老之怪松动色。尚期众力,集此胜缘。布施百钱,乃至布施钜万许钱,普发愿心于一切;供养七佛,即是供养恒河沙佛,囗囗圣祚于无疆。广种福田,同跻寿域。
        谨疏。
        至元囗六年二月丑。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阎复疏。  
        匠人周囗刊
        疏文,起源于道教,简单地说,疏文就是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它的功用与人之间交往的书信类似。是人们将自己所求的事由,通过叩拜存恩,天神恩佑,书之于纸,焚化后由神职送达天庭,架起仙凡桥梁,从而沟通人与神所表达的愿望,来实现人们所祈求的目的。不论个人所求, 还是国家大事都可为之。从疏文类型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阳事与阴事道场。 疏文的书写格式、文字编排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内容语言也比较严谨。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每一种法事都使用疏文。化缘疏,就是为化缘而写的疏文。
        三则疏文均为创建药师七佛阁一事而撰写,第一部分是对佛教的认识,建设药师七佛阁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药师七佛阁的建设和所需资金情况。第三部分是呼吁众人,普发善心,乐施钱财,建起佛阁,供养七佛。(七佛指释迦牟尼、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抅楼孙佛、抅楼含佛、迦叶佛等过去七佛。)
        杜仁杰疏文(一)《兹者伏为佛峪寺创塑大佛像化缘疏》开篇是对佛教的认知,必须庄严,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信仰。第二部分是对建设药师七佛阁情况的概述,讲述了一个哲理性的问题:“□闻微尘可以增泰山之大,□土可以起层台之高”。微尘虽小,积累起来可以像泰山一样大,堆土可以筑起高台。这就是现代科学的论点,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做起,一点一滴,积少成多,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的干下去,就能成就大事。这与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异曲同工。疏文中对这一工程的资金缺少的具体数目进行了明确:“须□越十三万奚多□” (“奚”古代指被役使的人)。13万个役工需要的资金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筹集困难。疏文讲述了药师七佛阁的作用和意义:“法躯独踞,高等须弥;慧目□闭,净如海水。洗三生之业障,破万劫之胧朦。愿化有情,同归无量”。建成药师七佛阁,才能使法师的身躯独坐在法坛,发挥出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力量,可以洗刷世间罪恶,破解各种劫难,把人们的愿望转化为现实,大千世界同归一心。“供养七佛,即是供养恒河沙佛”。(“恒河”是印度的灵魂。宗教传统成为印度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恒河对于印度教徒,是最为神圣的象征。身为印度教徒,一生至少必须到恒河净身一次。)人们明白了建药师七佛阁的作用和意义,才能踊跃出钱。最后是写此书文的目的:“如垂一诺,请□银□” 如果你能放下一个诺言,请施舍点银两钱财,点题收笔。
        杜仁杰疏文(二)《伏□泰山佛峪□□无力结瓦须至□□》说出了玉泉寺毁坏的原因:“惜乎小□□洞天,罹此大灾之兵劫,摧颓有日,兴起无由”。这里所说的“灾兵之刧”应该是指金末兵乱,泰山许多寺院都毁于这次兵乱。杜仁杰在《泰安张氏先茔记》中载:“太宗六年(1234)前后,东平行台严实委派道士张志纯,兴复毁于金末兵乱的玉女祠、会真宫、玉帝殿、岱岳观、朝元观等泰山寺庙”。蒙金战争尤为残酷,《大金国志》卷二十三载:“?燕京自天防初不罹兵革,殆将百年僧居道观内外园苑百司庶府室屋华盛,焚毁无遗”。
阎复疏文(三):《泰山佛峪寺创建业药师七佛宝阁化缘疏》,描绘了药师七佛阁的规模:“碧瓦三檐,起药师之杰阁”“琉璃影里,幻成宝界之三千菡萏(菡萏:莲花);空中踊出雕栏之十二”。三层之阁,以三千朵莲花装点,不论是绘画于顶棚,还是雕刻于栏杆、支柱,足以将阁装饰的非常神圣庄严。莲花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佛即是莲,莲即是佛,它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代表清净的法身和庄严的报身。让人们对药师七佛阁有个初步认识,感到佛阁的威严气势,明白捐资的用途,才能吸引大家捐助善款。疏文中列举了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刘果,出巨款赞助的实例:“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刘果,赞妙功德,作大檀那。乐输布地之金,用囗凌云之观。蛟腾凤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告诉人们,象刘果这种达官贵人都能捐巨资,希望大家也能多行善事,慷慨解囊。
从三篇疏文的时间来看,杜仁杰的两篇都是至元三年写的,说明至少从至元三年就开始为建造药师七佛阁筹集资金。阎复的疏文是至元十六年写的,告诉我们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六年13年的时间还没有筹够资金,可想而知筹资之困难,住持僧谨的意志之顽强。实际建阁时间,碑阳已载明:“经始于至元十七年春,落成于今年秋(至元二十年)”,历时3年半。为实现这一宏伟工程,截止立碑时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普谨住持与众僧、四方八乡捐助善款的乡绅世家,共同努力了18年,方得善果。出于信仰而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奉献终身的精神,促进了寺庙的发展,展现了谷山寺的历史风貌,功绩空前卓著。
        元代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朝廷虽为萨满教徒,但从未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而加以歧视,而是极度崇尚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道教、儒教乃至回教基督教也不排斥。始终以积极开放,大气包容的心态对待,采取兼容包容的宽容政策,实行宗教自由。《中国佛教史》三、元朝佛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发诸卫军6800人给护国寺修道。至元二十四年(1287),命西藏僧侣在宫廷以及万寿山、五台山等地举行佛事33 会,忽必烈曾自述:‘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这充分说明朝廷对佛教发展的支持。
        玉泉寺在元代能够发展,既得益于朝廷对佛教发展政策上的支持,又归功于寺僧普谨的苦心经营。《药师七佛阁记》碑碑阴的三篇疏文是为增建药师七佛阁化缘筹集资金,邀请当地名人,元代散曲家杜        仁杰和翰林学士、嘉议大夫阎复写的。化缘疏在佛寺建设中是常见的,济公就为重建净慈寺写了《重建净慈寺疏文》。但是修建同一建筑,请两位名人,写3则疏文确实少见。请杜仁杰和阎复写3则疏文,一方面说明寺僧普谨对此事的重视,充分利用名人的影响力,为筹集资金大造声势,就是现在人们说的名人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杜仁杰和阎复对修建药师七佛阁的热心和支持,特别是杜仁杰写了2则疏文,体现了杜老不入仕途,乐于善事的人生态度。三则疏文在建设药师七佛阁的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点鲜明,内容朴实,结构严谨。以刻石的形式,保存到今日,是泰山寺院建设的佐证,是泰山佛教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泰山佛教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