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五台”文化研究——以西安“西五台”为中心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李佳怡、 胡熠、 韩香雪
[导读] “五台文化”是我国佛教地理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五台文化”源于山西五台山,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扩散,并影响到陕西西安地区,南、北、西五台等文化点共同形成了具有西安本地特色的“五台文化”,然相关学术研究较为缺乏。本课题拟从西安西五台云居寺出发,尝试对西安“五台文化”进行历史、文化、民俗等综合性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城市文化建设。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  李佳怡、 胡熠、 韩香雪  710100
  
摘要:“五台文化”是我国佛教地理中值得注意的现象。“五台文化”源于山西五台山,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扩散,并影响到陕西西安地区,南、北、西五台等文化点共同形成了具有西安本地特色的“五台文化”,然相关学术研究较为缺乏。本课题拟从西安西五台云居寺出发,尝试对西安“五台文化”进行历史、文化、民俗等综合性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城市文化建设。
关键词:西五台云居寺、五台文化、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课题题目:西安“五台文化”研究——以“西五台”为中心  项目编号:2020034
        一.绪论
        西五台本名“云居寺”,位于西安市内莲湖路南侧,东临洒金桥,西靠明代城墙,东西长约一华里,曾是唐太极宫宫城南墙的所在地,宋代在台上创建寺院,因其地形,又因其与西安城北部耀县的“五台山”、城南部的“南五台”于方位上相呼应,俗称寺名为西五台。入寺自东向西从三天门拾级而上,现寺仅存二台和中台,现为西安地区著名的尼庵[  《西安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西安百科全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43页]文革中,寺内被工厂占用,寺内尼僧住地多被居民占住或插建,加之年久失修,整个寺院已破旧不堪,急待重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省,市人民政府和宗教主管部门的关怀下,西五台重新恢复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并被政府确定为西安市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大信教群众又能自由地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西五台作为长安城内为数不多的皇家寺院,在历史、建筑、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而在现代化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更需重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掘、保护与传承西安地区的宗教资源也能够更好地为当前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西安五台文化的历史缘起——以西五台为中心
        云居寺又称西五台,相传该寺既成,上空常见祥云环绕,久聚不散,故名云居寺。西五台以城墙为基所建,佛寺之碑阴简介云:
        云居寺,俗称西五台,位于西安市玉祥门莲湖路南侧,东西长约 500 m,为昔日唐长安城内太极宫所在地。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笃信佛教,每年数次前往终南山南五台朝山拜佛,旅途劳顿。唐太宗为母亲尽孝,便仿照南五台在宫城永安门以西太极宫城南墙上沿起伏地势修建了5座佛殿,供其母瞻仰朝拜,因共有5个高台,又与终南山南五台遥相呼应,故称为西五台。
        上述介绍颇有难以理解之处。按照佛寺之碑的说法,西五台建于“太极宫城南墙上”,“太极宫城”一词显然有误,如果默认西五台确实建于城墙之上,又与前文所在地在太极宫不符。此外,碑文中还指出西五台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方便母亲拜佛所建,按此说法西五台乃唐初所建之寺,并建于宫城之墙上,这与常理不符。《陕西通志》里相关记载云:
西五台在城西北隅,是台基于唐创于宋,屡修葺于明,有祷必应,六月大会,岁以为常。爰于康熙戊戌捐俸重修,由三天门拾级而升,层台绀阁环列左右,最高处为大士殿。四望目收一郡之胜。 总督鄂海记。
        鄂海对关于西五台这座佛寺的一些重大历史节点有所交代,在康熙朝还有明确的捐俸重修的时间,但他对西五台的最初建造时间却用“基于唐创于宋”这样微妙的说法带过,从“创于宋”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也能看出鄂海本人是认可西五台是于宋时建造的,但“基于唐”这个含糊不清的表述引起了一些疑问,现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并不多,但大部分学者认可西五台是宋时的建筑,原因在于西五台采取了宋代“硬山式”的建筑风格。
        以建筑形式来判断西五台始建年代可参看郭海文、景亚鹂、杨戬:《西安地区部分尼寺调查、稽考》。苏义鼎认为是宋大观元年始建,《西安地区佛寺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笔者也认同西五台是在宋创建的结论,除了之前学者从建筑方面的论证外,还想从历史文献方面进行论证,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上文提到的西五台之碑指出,西五台的所在地在唐时为太极宫,此说法存在问题,西五台所在地应是掖庭宫。根据《类编长安志》所记载:“在宫城东西四里,既皇城,北抵苑,西既掖庭宫。皇城东西五百里一十五步。今除宫城,四里外即是掖庭宫,东西广一里一百一十五步。”由此得知,唐时城西为掖庭宫,而西五台所处位置正是在宫城的西部,所以西五台所在地在唐时应在掖庭宫附近。李健超指出安福门已在1984年修缮西安城墙时发现,所以掖庭宫之南墙应在玉祥门内莲湖路南约80米处,即西五台之南[  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这里的城墙准确来讲应为宫墙,南墙发现在西五台之南,即可看出西五台所在地在宫墙里面,可以进一步判断唐时西五台所在地在掖庭宫中。根据《长安志》对掖庭宫的记载:“宫城之西有掖庭宫,掖庭西南,安福门内大横街北有内侍省。”再者1978年5月,西安第二机床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该碑出土的位置北距西五台仅6米。马得志在《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中指出:“(掖庭宫)南墙刻在今西安城内西五路以南80余米处,今之“西五台”恰在宫城南墙之上。”此说法《咸宁县志》中也有所记载:“今城中西五台尚有宫城遗址也。”由此可知,唐时西五台所处的位置在掖庭宫基本没有疑义。掖庭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秦汉时是为“永巷”,但汉武帝时改“永巷”为“掖庭”。掖庭的职能虽然有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但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后宫机构,唐代掖庭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后宫宫女的名籍与劳役活动。在这样的地方,建造一个佛寺似乎不符合常理。
        再者,鄂海在《陕西通志》中提到的“是台基于唐创于宋”,这里的的“基于唐”所指的“是台”确实是西五台,但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西五台的台基是唐代的,即鄂海是指西五台是以唐城墙为基,在宋史始建。其实关于西五台是否唐时就存在,最直接的考证方法即是翻阅史料查找是否存在有关西五台或是云居寺在唐时的记载,但遗憾的是未能发现较为确切的记载与研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西五台并非唐时佛寺。
        此外,有学者指出西五台或存在有原名一说。文茹在《西安鼓乐“西五台庙会”的民俗传承》一文中指出,西五台原名安庆寺,明洪武时重建,改名云居寺。方志中对安庆寺也存在相关记载,《西安府志》中载到:“安庆寺《碑记》:在西关,创自唐代。本朝康熙二十年,南昌熊士滨修。”《清史稿》中记载可见,鄂海任陕西总督的时间至少在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因此,鄂海撰西五台碑记时应能看到熊士滨修的安庆西之碑记,但鄂海并没有提到西五台与安庆寺有关,且在叙述西五台起源时仍旧采用“基于唐创于宋”的说法,西五台建于唐的说法确实存在疑点。且安庆寺所在的西关的位置也不是之前提到的西五台位于的玉祥门,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安庆寺不当为西五台的旧址。
        据鄂海所记,西五台“屡修葺于明”。根据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出台的材料,西五台的第五台名十二臂观音殿,台前的卧佛殿是明代秦王朱樉所建。郭海文等人称卧佛殿等为燕王朱棣所建,恐有误。
        除此以外,西五台在明时的情况目前没有其他材料说明。《陕西通志》中载:“(西五台)唐西内城墉故址,大清顺治间建为寺。”由此可见,清顺治年间西五台经过大规模的重建,并根据鄂海的记录,在康熙戊戌年捐俸重修。之后,西五台在乾隆四十二年又经修缮,西五台寺院之中的《重修西五台卧佛殿记》有相关记载,现抄录如下:
        西五台者,唐西内城故址也,我清朝顺治初年因其址有五台遂建寺,而以五台命名。远接雍州,诸山灵秀,俯凭城郭,亿万户口,如指掌洵,都会雄观,浮屠之盛也。其中屹然耸立者,更以卧佛寺为最。都人士女礼忏拜祷,朔望展诚无不有求辄应焉。历年既久,凡风蚀雨毁,瓦废垣颓,法像尘封,近几不可拂龙等虔心起造立愿重修际时会之升平备梓材而鸠庀辉煌金碧莲台与凡宇争荣烂熳日星宝幢共绣幡竞不特为法门生色亦叩祷者,各得抒所敬也。因工竣而勒石志其盛云为是记。
        碑记中载到,西五台是唐西城内故址,这与之前鄂海“基于唐”的记载相吻合,也只是指西五台的位置。同时顺治年间建为寺,可见西五台在清顺治朝之前如有建寺,很大程度上可能由于战火等原因有所毁坏。从这之中也说明了西五台在清之前在西安并不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没有受到当地官员及百姓的重视。清顺治年间重建之后,西五台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民间香火比较旺盛,因此能够数次重修,保留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新落实,被占寺院逐步退还,西五台也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如今,西五台作为西安城内唯二的佛寺仍对外开放。从建筑层面上来讲,70年代以后,西五台恢复明清旧制。[ 苏义鼎:《西安地区佛寺建筑研究》。]

【图片来源:《长安志 长安志图》】
        三.西安五台地区的民俗特征——鼓乐与庙会
        赵世瑜先生曾有这样的论断:“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宗教的世俗化是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寺庙在民间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之后,西五台云居寺早已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其本体禅宗文化与当地世俗文化融合在一起,相生相依,互为表里,密不可分。这种融合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鼓乐与庙会文化。
        西安鼓乐是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民间特有的大型群众性鼓乐艺术形式,其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唐宋,素有“唐宋遗音”之雅号,本为宫廷音乐;安史之乱中,宫廷燕乐艺人纷纷随宫西流逃亡,部分因受叛军阻挠而流落民间。[   党古月:《西安鼓乐之追根溯源》,《北方音乐》2011年07期。]自此鼓乐艺术流入民间,甚至融入了宗教祭祀活动之中。西五台云居寺于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到十九日,举行菩萨盛会;届时,西安城的大部分鼓乐社都会结社活动。从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历史沿袭来看,长安鼓乐始终与终南山南五台、今西安城内西五台两个传统古会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它们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鼓乐艺术逐渐从宗教盛会的重要仪式转变为庙会的附生产物;鼓乐社是西安鼓乐艺术传承的主要载体,而许多当代的民间鼓乐社都是因庙会的需要而建立和存在,这些庙会则往往是以如西五台云居寺这样能够组织盛会的传统寺庙为基础的。由此,西五台云居寺作为传统寺庙,对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世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做出了极大贡献。
        中国传统庙会“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西五台亦不例外,在每年菩萨庙会举办之际,寺庙周边民众聚集,“前来西五台拜佛烧香的群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流量的增大意味着购买力的上升,久而久之就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市;而集市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庙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众参与庙会的必备项目之一。西五台所举办的菩萨庙会,使大量民众共聚一处,为城市小商贩与周边村镇农产品贩卖户搭建集市提供了基础条件,有效的带动了西安城区经济的发展。
        四.西安五台地区的民众与信仰
        中国宗教的世俗化不仅仅表现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之中。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神论、多神论或是宗教凌驾于政治、经济之上的形式,宗教在中国呈现出礼与教相融合之态势,上层统治者遵奉祭祀之礼,对自然和人保持敬畏但不神化之;下层民众受其“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影响,在宗教信仰上践行经世致用的精神,并不专信一神一教,而是更多的出于实用的需要求神拜佛,形成了一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宗教文化。西五台作为中国传统佛寺,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佛教在新时代中国也被赋予了崭新的社会任务和使命。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提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西五台云居寺积极践行人间佛教之法,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开寺,供信徒入寺祭拜,由寺内人带领信众举行法会,大力推广内观修禅之法,使人们可以增强专注力提高办事效率,放松精神缓解压力,保持身心舒畅。
        五.余论
        经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西五台、南五台与北五台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拥有极高的西安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当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寺庙都是以神灵崇拜为中心营建起来的宗教场所,但它所牵扯的既有民众的宗教生活,也有他们的世俗生活。”然而,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寺院的宗教功能逐渐淡化,信众往往缺乏宗教知识而更注重现世利益,其宗教功能因缺乏受众、缺少传统信仰沉淀基础、难以融入现代文化教育主流等缘由弱化,其文化功能也急需传承和发展,寺院文化在大都市中的生存愈发艰难。据学者考,西安佛教现代传播方式往往借助现代通信网络系统传播信仰,如集中研习佛经课程、创办《陕西宗教文化》、《三秦宗教》等杂志、在线招收成员、组织居士同步共修学习等方式适应并协调大中城市迅速发展中信众宗教意识淡泊、佛教知识缺失、重“灵验”而轻信仰、语言交流障碍等问题。笔者认为,西安五台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仅需要依靠政府部门带动,如陕西省文化厅帮助建立传习所,也需依靠自身信仰体系的巩固,联合高校开展文化普及工作,同时也需结合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加强文化普及和宣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