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民间戏曲文化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   作者:林芳
[导读] 丽水,地处浙西南,古称“处州”,2009年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这里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缙云婺剧历史悠久,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和发展。对于有着1400多年建州历史的丽水而言,民间艺术宝藏,种类繁多且弥足珍贵。“艺术之乡”的桂冠,戴在丽水的头上再合适不过了。

处州民间戏曲文化

浙江省云和县云和中学 林芳   邮编 323600

       丽水,地处浙西南,古称“处州”,2009年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这里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其中松阳高腔、庆元二都戏、缙云婺剧历史悠久,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和发展。对于有着1400多年建州历史的丽水而言,民间艺术宝藏,种类繁多且弥足珍贵。“艺术之乡”的桂冠,戴在丽水的头上再合适不过了。2007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丽水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级别的“艺术之乡”。勤劳智慧的丽水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瓯江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文化。
        丽水市民间文艺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源远流长,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中华民族色彩。不少的瓯江文化品牌成了国宝、省宝,如:松阳高腔、遂昌昆曲十番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缙云婺剧、云和包山花鼓戏、处州乱弹、景宁菇民戏、庆元二都戏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处州府城墙
        戏曲种类
        松阳高腔:形成于明末,兴盛于清乾隆、道光年间。松阳高腔是我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其唱腔热情奔放、优美清亮。演唱常用高八度假嗓甩腔,句尾多帮腔,表演古朴粗犷,颇有山区特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松阳高腔”至今保持着古代民间戏曲的原生态,成为世界各地研究民间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遂昌十番:就是至今为数不多的用民间乐器来演奏传统名剧昆曲曲牌的器乐演奏形式。遂昌的“石练十番”,有专家认为是“昆曲”的源头,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石练十番”的古声乐为研究古代昆曲发展轨迹提供了最为可靠详实的资料。“遂昌十番”的传承模式一直是祖辈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缙云婺剧“文戏武做,武戏文做”,表演生动、动作夸张。常年坚持在全县和周边县市演出,被人民日报赞为“千名泥腿子上舞台”的戏剧繁荣景象,而闻名全省以至全国。
        云和包山花鼓戏:是在云和马灯和采茶灯的基础上,汲取了安徽“凤阳花鼓戏”的艺术元素,融合了民间吹打等艺术形式而创新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品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在浙西南山区一带享有盛名。
        丽水木偶戏:清末民初,已在庆元、龙泉、景宁、云和、丽水、青田、松阳、遂昌等县盛行。许多班社剧团每年在本地区演出外,也常到金华、衢州、温州以及福建省毗邻山区巡回演出。长年累月活跃在深山冷坞、穷乡僻壤,自古以来就是浙西南山区戏曲队伍中的一支轻骑,在山区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班社以丽水碧湖一带居多。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十七本,表演上有耍牙、变脸、甩佛珠等一套传统特技,还有轻功、矫功、武打等高难度表演技巧。
        景宁菇民戏:在婺剧词曲的基础上,吸取赣南乱弹唱腔的特点传唱开来。经过发展,该剧的伴奏、曲调、唱腔、对白等逐渐转变为富有英川地方特色的剧种。
        庆元二都戏:流传于庆元、龙泉一带菇民区,以庆元二都的菇民戏最负盛名,故称“二都戏”。菇民供奉种菇鼻祖吴三公,历年冬去夏归都有一番立愿还愿的演戏活动。剧目有九十多本,音乐声腔由京胡戏、横风戏、毛胡戏三类板调组成,音韵优美激越,表演文武兼收。
        丽水道情戏:剧目非常丰富、古老,贴近人民群众,乡土特色浓郁。据记载有100多出,题材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有忠烈故事、公案传奇、历史故事、生活故事。
发展现状
        民间戏曲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社会共识还未有效形成,成效还不明显,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松阳高腔剧照
        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自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辩证的态度,自觉意识不强,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成见和偏见。有相当多的人站在雅文化的立场上居高临下地看待大众的、通俗的民间文化,用雅俗对立的思维对待民间艺术,甚至用新旧对立的观点,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否定“旧文化”,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层次较低、无足轻重的文艺形式,只是一些村歌野调、民俗故事、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雕虫小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领导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和畏难情绪,担心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艺术无思路、无资金、无人才,尤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心中无底。
        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式单一。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授心传”,这种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式由于选材方面的高要求和人才方面的单一形式,客观上导致了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局面,甚至出现没接班人而难以传承的情况。由于在很长时间内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忽视或者认识不足,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市民间文化艺术宝藏遭到破坏的情况较多,导致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面临传承困难。从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年龄层次看,目前正在从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人才年龄普遍偏大,一些参与抢救的人员年龄也呈老化趋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处于严重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资金严重缺乏。目前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资基本上依靠政府,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挖掘整理开发的复杂过程,涉及人员组织、维修维护、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资金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政府限于自身财力,无力进行大的投入;同时,由于市场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民间文化产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水平偏低、导致企业投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回报低、风险大,客观上造成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