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效果及价值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2期   作者:韩晓敏
[导读] 目的:研究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效果及价值比较。
        韩晓敏
        广饶县人民医院  妇幼保健门诊  山东 广饶  257300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效果及价值比较。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足跟采血实施体位的不同分成两组;A组新生儿采用平卧位取血,B组采用头高足低位采集足跟血;两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比较;两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统计比较。结果:B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均少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98.33%,高于A组88.33%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0.83%,低于A组13.33%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采用头高足低位,血液采集更方便,成功率更高,且减少足跟瘀血情况的发生,家长满意度高。
        关键词:不同体位;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针对新生儿进行统一的一种筛查手段,主要筛查先天性代谢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疾病[1]。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出生 72 h后、正常哺乳 8 次以上的新生儿,必须通过采集足跟血液标本,对相关疾病进行筛查,可见足跟血筛查的重要性[2]。足跟血采集过程中,有效的采血手段可减少新生儿的疼痛,提高采血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效果及价值比较,研究时间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40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24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足跟采血实施体位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120例;A组男性69例,女性51例;胎龄37周-42周,平均(39.05±0.41)周。B组男性68例,女性52例;胎龄37周-42周,平均(39.11±0.32)周。上述两组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72h以上且哺乳8次以上;家长均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采血前15内有啼哭;先天性疾病、畸形儿;应用抗生素治疗。
1.3方法
        A组新生儿采用平卧位取血,护理人员提前将采集室的温湿度调节好,使新生儿的舒适性提高;将新生儿置于操作台上,采用平仰位,将新生儿的左侧的下肢抬起,左手食指与拇指呈现 C 型,将新生儿足跟握住,将需要穿刺部位的周围皮肤紧绷,沿着新生儿外侧的足跟前缘向其足底外侧缘下划垂直线,穿刺点为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处,采血部位应用 75% 乙醇棉签常规消毒,待消毒液体自然挥发后,应用一次性采血器实施采血;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注意观察血滴的大小,待足够大后与滤纸片接触,自然渗于滤纸的背面。如血量不足,可应用右手掌将新生儿足跟部轻轻握住,于穿刺点两侧2~3 cm 处用示指、拇指轻轻向内挤压足跟部。在采血过程中,要求新生儿一直保持平卧位。
        B组采用头高足低位采集足跟血,由亲属或者护理人员环抱住新生儿,采血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左脚掌部,左手食指与拇指呈现 C 型,将新生儿足跟握住,将需要穿刺部位的周围皮肤紧绷,沿着新生儿外侧的足跟前缘向其足底外侧缘下划垂直线,穿刺手法及后续步骤与对照组相同。
1.4指标观察
        两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比较;
        两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统计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s)方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利用t检验组间比较;以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比较
B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均少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统计比较
B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98.33%,高于A组88.33%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0.83%,低于A组13.33%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早期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是我国倡导利国利民利家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新生儿对周围的环境较为敏感,在足跟采血过程中新生儿容易因为生理疼痛而产生反抗情绪而不断哭闹,对样本采集造成一定的难度。
        血液样本的有效采集是筛查的重要环节,传统主要采用平卧位,但是由于新生儿的足后跟出血量较少,标本采集量不足时需要挤压足跟,且挤压足跟次数较多,易增加新生儿足后跟瘀血发生率[3]。由于足跟的多次挤压,容易发生足跟瘀血情况,家长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因此,实施有效的采血体位与方式, 对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采用头高脚低位,符合重力学,下肢的血液循环丰富,血液量充足,增加末梢血容量,促使血液流出,增加采血量的同时提高血斑直径;该方法还会减少心血流量,快速扩张毛细血管,使局部血容量增加,减少采血时间该同时降低足跟瘀血发生率[4-5]。同时头高足低位由家属或护理人员环抱,新手儿的安全感,位置固定更好,配合度更好,一次性采血的成功率也大大增加[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新生儿采血时间、足跟挤压次数均少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一针采血成功率98.33%,高于A组88.33%一针采血成功率;足跟瘀血发生率0.83%,低于A组13.33%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体位足跟血的采集有一定的差异性,头高足低位更利于足跟血的采集。
        综上所述,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采用头高足低位,血液采集更方便,成功率更高,且减少足跟瘀血情况的发生,家长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王葳, 朱秀.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效果的比较.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3):74-76.
[2]吴连红.探讨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15(4):162-163.
[3]张淑英,王宗云,叶青.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的高效卧位 [J]. 全科护理,2014,12(15):1413-1414.
[4]张玉清,刘念芸,邓佳.两种体位下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采血的效果观察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78-79.
[5]李云微,王新湖,金小小.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不同采血法效果比较 [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69-70.
[6]孙丽娟,陈文书.两种新生儿足跟采血方法的比较与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8):1536 -1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