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立刚
黑龙江省神经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黑河 16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以利培酮及齐拉西酮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CDSS评分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对照组为17.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并抑郁症状,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减少抑郁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应用效果好。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齐拉西酮;应用效果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zilax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with depression. Methods 68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8 to February 2020 in our hospital. 34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isperidone and zilaxidone respectivel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NSS score and CDS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2.9%,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17.6%, and tha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d depression with zilaxido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reduce th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the safety of drug use is high, and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is good.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depression; zilaxidone; application effect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未发病时,精神及智力、认知等与常人相仿,发病时,则会出现认知障碍,还会出现执行力降低以及不同程度的精神躁狂等症状,往往伴随自杀、伤人或者自残倾向[1]。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受到疾病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的影响,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改变,抑郁症状就是其中一种。精神分裂症伴随抑郁症状患者,治疗需遵循消除临床症状以及改善抑郁情绪双重原则[2]。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精神病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有促进多巴胺分泌及提升中枢单胺能功能的作用,符合抗精神分裂及抗抑郁的治病机理。因此,本研究将齐拉西酮应用在精神分裂症并抑郁症状的治疗中,观察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68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30-65岁,平均(46.3±6.3)岁。病程3-11年,平均(5.3±2.5)年。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6.8±5.9)岁。病程2-10年,平均(5.7±3.0)年。纳入标准:患者均有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且经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且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在53分以上。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药物依赖或者长期酗酒史患者;存在其他脑部疾病患者;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者过敏体质者;合并其他类型精神病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抑郁症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入组前签订协议书。分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口服利培酮片(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808,规格:1mg)治疗。初始剂量为1mg/次,每天1次。治疗7d后,增加药量至每天3-6mg。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口服齐拉西酮(生产厂家: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70078,规格型号:20mg*20片)治疗。初始剂量为20mg/次,每天1次。治疗7d后,根据治疗效果展,将剂量调整为100-160mg/d。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再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伴随严重失眠者,可采用劳拉西泮治疗。均持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治疗效果。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评估工具为PANSS量表,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方面的评估。抑郁症状评估采用CDSS量表评估,评分在6分以上为存在抑郁症状。
1.3.2 评估两组用药安全性。包括嗜睡、头晕、恶心呕吐、椎体外系反应及便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s)作为计量形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形式,检验值为卡方。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ANSS评分分别为(94.2±12.5)分和(93.8±10.6)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分别为(40.2±3.6)分和(46.6±4.0)分,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CDSS评分分别为(8.6±1.3)分和(8.3±1.5)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DSS评分分别为(3.2±1.2)分和(3.9±0.6)分,观察组更低(P<0.05)。
2.2 两组用药安全性分析
观察组见1例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2.9%,对照组发生1例椎体外系反应,2例头晕、2例恶心呕吐,1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并抑郁症状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有较好的效果[3]。齐拉西酮是一种苯异噻唑哌嗪类衍生物,口服进入人体后,可有效发挥阻断D2受体作用,可缓解由此引发的阳性精神病症状。并且药物可对5-HT10以及5-HT2A有拮抗作用,可促进其激动作用,以抑制5-HT以及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发挥抗抑郁的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CDSS评分均较之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对照组为17.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齐拉西酮的用药效果明显高于利培酮,用药安全性也相对较高。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有营养神经作用,可促进神经树突的生长,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5-6]。而且药物可促进多巴胺浓度增加,促进患者海马神经干细胞生成,从而达到抑制精神分裂症发作的目的[7-10]。在治疗抑郁症过程中,齐拉西酮则可发挥抑制大脑皮质醇释放作用,可改善抑郁症状患者中枢神经病理状态,达到较好的抗抑郁作用。
综上,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并抑郁症状效果好,安全性好,临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王红兰,袁燕子,刘家莲.心理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6):262-263.
[2]李功迎, 宋思佳, 曹龙飞.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解读[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4, 2(4):310-312.
[3]董春霞,谢振强,文桂芳.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中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9,25(29):89-91.
[4]刘连忠, 张娟.恢复期精神分裂症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不同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7, 24(7):65-66.
[5]周惠至, 杨晨, 王少华, et al.二甲双胍治疗奥氮平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系统评价[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 50(1):72-76.
[6]刘德俊, 蔡佳佳, 王宁, et al.艺术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的系统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5):529-534.
[7]汪崇泽, 孟美玲, 费慧, et al.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8(12):47-49.
[8]池林, 赵勇, 陈红玉.中医辨治精神分裂症伴发药物相关性青光眼1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35(3):228-229.
[9]班春霞, 张群英, 李慧娟, et al.住院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8, 37(11):1243-1247.
[10]齐安思, 陆峥.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9, 52(4):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