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2期   作者:沈波,缪志和,李铭,郑端,肖磊,冯鸿洋
[导读]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
        沈波,缪志和,李铭,郑端,肖磊,冯鸿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80部队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腰椎融合术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是否发生邻椎病并分为邻椎病组和无邻椎病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措施、有无进行悬浮固定、手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存在退变、手术中有无进行椎板切除以及融合节段等有关数据,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临床资料对比结果,剔除(P>0.05)的因素,对年龄、手术措施以及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为腰椎融合术患者出现邻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手术方法以及术前邻近节段有退变者,应当对此重视,及时调整手术措施和术后干预方案,并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治,避免在术后 ASD 的发生。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邻椎病;危险因素;防治策略
        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是当病变脊柱在进行手术融合后失去某些功能继而引起邻近椎体退变加速,是腰椎融合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有研究证实,ASD大多数在被融合椎体的邻近节段产生,其发病率大约在 2.4%~30.3%左右[2]。近年来随着融合手术量不断提升,ASD 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但关于引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则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腰椎融合术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作为参考,期待能够降低术后发生ASD的风险,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腰椎融合术2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6个月经影像学判断将患者分为邻椎病组42例和无邻椎病组183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经过90~180天的保守治疗无效者;③邻近节段无手术史者;④手术前邻近节段退变不超过 UCLA 分级为Ⅱ级者;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或智力低下;②有腰椎手术史;③有腰椎结核及肿瘤病史;④术后随访时间内再次进行腰椎手术或腰椎再次受伤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皆进行36个月的随访,在此期间内常对腰椎正侧位照射X线片,并与手术前的X线片或MRI等影像学资料对比,观察是否出现ASD。
1.3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两组腰椎融合术患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标准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下肢肌间血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椎融合术患者出现邻椎病危险因素分析   对比后,两组患者性别、悬浮固定、椎板切除、融合节段等因素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措施、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临床资料对比结果,剔除(P>0.05)的因素,对年龄、手术措施以及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2.365,95%CI:1.087~5.146)、手术措施(OR=2.657,95%CI:1.231~5.735)、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OR=2.401,95%CI:1.097~5.256)为腰椎融合术患者出现邻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当前在分析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的相关因素多常见于回顾性经验总结。徐文彦[3]研究了287例患者在进行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共有23例,认为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等是引发ASD的危险因素。本文对225例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通过对相关因素分析,发现了年龄≧60岁、手术方式为 PLIF以及术前有邻近节段有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引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如何预防发生ASD尚无明确定论,但可以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在手术方法上,首先要明确诊断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以及矢状位平衡状况等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多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伴有退行性畸形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融合固定节段。然后,在术中对椎间隙的处理也非常重要,腰椎退行性变通常伴随着椎间滑移或椎间隙塌陷,倘若是撑开过大,会提升相邻节段应力,从而提高发生ASD的机率。最后,在腰椎减压过程中对腰椎骨性结构、肌肉组织、韧带的损伤会造成腰椎不稳定,致使发生ASD,所以在手术中对非融合节段关节突的保护显得十分关键。由于腰部的肌肉力量是维系腰椎稳定的保障,在手术后采取正规的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能够今早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椎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手术方法以及术前邻近节段有退变者,应当对此重视,及时调整手术措施和术后干预方案,并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治,避免在术后 ASD 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记超, 沈慧勇.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J]. 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020):1294-1299.
[2]邓乐章, 许勇, 周益. 基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测量对于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外科杂志, 2018, 026(006):455-458.
[3]徐文彦.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分析[J]. 颈腰痛杂志, 2018(6):741-7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