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刘婷
聊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祛湿退黄方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60例采用光照疗法联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颗粒,每日两次,每次0.5g,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祛湿退黄方,7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检测理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TBA)指标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2%(P<0.05);两组患儿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健脾祛湿退黄方联合光照疗法效果显著,治疗后肝功能显著改善。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健脾祛湿退黄方 肝功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中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大部分生理性黄疸可自然消退,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病理性黄疸)甚至引起高胆红素脑病,进而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中医药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发展为胆红素脑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采用中药方剂健脾祛湿退黄方配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9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病例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聊城市中医院儿科符合纳入标准要求的119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59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患儿29例;日龄0至10天50例,日龄10至28天8例。治疗组60例: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22例;其中日龄28天7例,日龄0至7天53例,7至28天7例。从分组看,治疗前、其症候特点、总胆红素值、肝功能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自愿参加,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
1.2.1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3]满足以下条件1项即可:①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黄疸退而复现。
1.2.3符合国家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2]凡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出生28d之内的新生儿,中医辨证属于“脾虚湿困”即入组研究。即皮肤面目黄染色泽晦黯,吮乳乏力伴有啼哭,腹胀,大便稀薄,舌质偏淡,苔白腻,指纹色淡。
1.4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者;溶血性黄疸有换血指征者;不能坚持服药不配合治疗者。
1.5方法:
两组均按照2014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对胎龄〉35周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根据Bhutani小时胆红素列线图,TSB超过第95百分位值作为光疗标准[3],均给予蓝光照射,根据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对照组予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415)1次1袋,1日3次口服,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Z11020607)1次1/3袋,1日3次口服。治疗组给予健脾祛湿退黄汤(太子参5g白术4g茯苓4g车前子3g茵陈5g黄芩4g炙甘草3g)具体方法:以上药物加水200ml,浸泡药物1小时,浓煎20ml分3次口服,经蓝光照射及中药综合治疗后TSB小于222-239umol/l,即停止光疗,改为口服中药治疗。
1.6疗效评定: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显效:治疗后已无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有效:皮肤黄染基本消退,胆红素水平降低不明显;无效:治疗后皮肤黄染及胆红素水平变化不明显甚或加重。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1.7观察指标:
血液肝功能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采用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均双侧检验,统计前进行态分布检测,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肝功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讨论
黄疸其表现在肝胆,但病之根源于脾胃,《临证指南医案·疸》明确提出治疗黄疸关键在脾、在胃,如:“黄疸……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脏在腑,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寒化,脾阳不能化热,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因此,从脏腑论治的角度来讲,历代医家都是重在脾胃。
新生儿黄疸为胎黄,祖国医学认为是湿热邪毒或脾阳不振,寒湿郁阻使肝胆疏泄失利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温脾化湿。婴儿在胚胎受来自母体的湿热之邪,蕴郁不解,影响通降,湿热交蒸,蒸则外溢发黄(阳黄);若小儿元气不足,湿邪壅阻中焦外不得越,内不得泄,困于脾胃,脾气虚弱,则脾不化湿,而湿郁为粘腻之邪,郁久而发黄(阴黄)。本虚标实,寒瘀热互结,瘀而不通,黄疸难消[4]。
“运脾祛湿退黄方”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生儿生理及病理的特点而拟定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中药方剂。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用于健脾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栀子清热解毒、泻火,《金匮要略》谓其:“具清利三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尤善于治疗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茵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黄芩《神农本草经》中谓其:“主诸热黄疸”,兼有消炎、利胆之效。三药共用加强清利湿热泻火、利胆退黄;车前子增强其利湿退黄之功,使黄疸从小便而解;甘草调和诸药。此中药方使补而不滞,利湿退黄而不泻,温和而不伤脾。
总之健脾祛湿退黄方在临床症状、总胆红素水平及肝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健脾祛湿退黄方值得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18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邵肖梅,叶鸿瑁等《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第191-192页
[4]柴晓阁,米鹂.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J].陕西中医,2015,36(6):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