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生命成长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郭杰惠
[导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会思考、会问这些问题:何为语文?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思考这些问题,缘于我对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性质、本体特征和目标的拷问。焦鹏程老师提出“要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郭杰惠   61021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会思考、会问这些问题:何为语文?语文为何?语文何为?思考这些问题,缘于我对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性质、本体特征和目标的拷问。焦鹏程老师提出“要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从提法上看,不论是“儿童立场”,还是“生活维度”,抑或是“生命高度”,都不是什么创新的主张,似乎是一种“杂烩”,但从语文教学的原理、现行教学的实情方面分析,坚守儿童立场、生活维度和生命高度教语文,却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源,在现在乃至未来都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向。基于儿童立场、生活维度、生命高度教语文,至少回答了“为谁教”“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重要问题。
        回归儿童立场,体现了对语文教育本体特征的坚守。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思维思辨、审美怡情、文化感受等诸多能力的重要阵地,语文教育应为儿童敞开大门,打造一个诗意、适宜的世界,引导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
        “回归儿童立场”的语文课堂,让我充分感受到了课堂为儿童而存在,教学从儿童出发,最终又回到儿童的发展上。在焦老师和她团队教师的课堂上,这种基于儿童出发的语文教学,时时可以折射出对儿童生命成长的观照。从开课伊始,教师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儿童。如自主朗读题目,解释题目中难懂的字词;自主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自主提问(或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开展小组合作(或同伴交流),自主汇报自学与共同学习的成果;自主选择课后作业,按照要求自主完成……师生对于课文难点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精彩纷呈的:根据儿童好问的特质,有的教师故意设疑问难,有的教师直入主题让学生提问,对问题的解答过程和策略都毫不例外地以儿童的探索为主,或引导读,或点拨思,或组织批和议,让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切体会语文学习带来的愉悦。哪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与预设不相符合的“波折”,在教师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教师既不急着和盘托出自己的观点,也不与学生“争彩”,他们把为人师的锋芒收起来,把所谓的成人智慧隐藏起来,唯一所做的是一步一步搭设学习的支架,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爬楼”的“扶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温暖的,是滋生童言、童趣、童心、童智的温床。让人感受到教学愉悦的同时,深深触摸到儿童无限发展的潜力。这样的课堂,正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说的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语文化”,首先是联通知识和儿童的经验世界。比如三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师就通过讲儿童熟知的“蜘蛛织网”来形象说明;不知道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就巧借生活中“妈妈煮鱼”的事情来讲清楚“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其次是创设儿童感兴趣的生活。


比如起步阶段的学生不知道作文要写什么、怎么写,教师就通过布置学生种菜,喂小鸡、小鸭、春蚕、蝌蚪等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让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设计一系列与“蛋”有关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大写特写摸蛋、护蛋、立蛋、藏蛋、找蛋、剥蛋、吃蛋、送爱心鸡蛋、用蛋壳作画、在蛋中种花、如何快速把蛋清和蛋黄分开……让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乐此不疲。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让知识与生活发生有意义的关联,可以实现“生活资源”向“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转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是回归生活,把语文学习的场景、过程等还原为生活的场景、过程,让课堂教学与真实的生活趋近而不是对生活的异化。让教学回归生活,一方面学生要主动地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勾连,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出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即儿童的学习方式要贴近其生活的方式,儿童的学习过程要贴近其生活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场景要贴近其生活的场景,儿童的学习角色要贴近其生活的角色……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焦老师及其团队成员的课堂上,因为他们注重还原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因素,所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充溢着生活的气息,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气息。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开花结果,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教育应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唯一途径,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和载体。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杯杯陈年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意蕴丰赡的语言文字、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
        语文课程,达“传道立人”之意。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道”:通过一篇篇经典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课程,达“审美怡情”之效。语文集语言形式美、思想内容美、形象意境美于一体,寥寥几字便把人带入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境里,有着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激发他们初步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作品到生命的过程,经由语言层面到达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精神状态的过程。如果不珍视“一堂课的力量”,不依靠文本这样的生命样本精心引导和日常浸润,不逐步鉴赏审美语言、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漠视文本背后隐藏的生命意蕴,不对文章发出生命的追问,则无法塑造出一个个完整而合格的灵魂,无法培养出丰富而高尚的人性,更无法引领学生追向光明,将黑暗甩在身后。
        基于生命的高度教语文,主张的是教生命的语文。生命语文和儿童语文、生活语文一样,不是一个派别,而是一种理解,一种行动,没有什么统一的、具体的教学技巧,但是能够感受到温度,生命的温度。这种温度应该是语文教学里最微妙、最珍贵、最不能丢弃的东西,因为它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