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武华营
[导读]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教育”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多种方式,把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在实践中明确。在探索小学道德法治主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出对策,寻找途径,优化教育教学。本文从课程认知、教学设计、学生体验、课堂互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黄集小学   武华营 253512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教育”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多种方式,把教育理念扎根于心,在实践中明确。在探索小学道德法治主体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出对策,寻找途径,优化教育教学。本文从课程认知、教学设计、学生体验、课堂互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准确抓住教学目标,加强教师对课程的认知
        强化课程意识就是指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体现党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中华传统和国家情怀,体现儿童成长五个方面。例如,《从“白色污染”说起》这一课。教师先明确了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白色污染现状的关注。第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阅读感悟、情境体验、制订处理方案、污染搜索、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为例,帮“亮亮出主意”为线索,探究“生活中的垃圾怎么处理”,领悟减少、分类、创新等“变废为宝”的妙招。对于“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儿”这一问题,利用微课进行释疑,让学生了解做好分类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价值,这样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要善于挖掘源于学生、源于学校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落实“德才兼备”的思想。例如,《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微课,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交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懂得爱护公共交通,懂得安全出行常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老师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旅行路线。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体验感
        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和动画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让学生参与到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在互动中了解生活的真谛,做事。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中,根据法治的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和遵守法律的意识。老师在全班设计了“法学小博士”、“我是小法官”、“法律大讲堂”、“我是守法小公民”四个互动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使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了解法律保护自己、限制自己。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对法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又如《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从课堂伊始的“爸爸妈妈的烦恼是什么?”到让学生谈谈“父母的烦恼来自哪些方面?”再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说说“自己的哪些方面给父母带来烦恼?”学生在观察、讨论、思考、体验和人生回顾中,一步步走近家长,体验家长并不容易。


然后,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从学生自身中选取三个鲜活生活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真情,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从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感恩转化为实际行动,体谅父母,让他们少为自己操心。
        四、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程要求德育课程要向生活开放,向学生自身开放,成为学生生动真实的生活世界。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确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图文结合,通过微视频、图音欣赏、表演、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师生互动,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活动中的作用。例如《走近我们的教师》一课,通过课前播放日常生活中最辛苦的视频,唤醒学生的记忆,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罗列教师的职责,通过碎片化的角色表演体验教师的辛勤劳动,再通过播放视频、微课堂等形式将这堂课推向高潮。学生们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实现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结束本课,本节课教学形式新颖,锦上添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相关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评价应以学生的实践智慧为基础,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从德育实践的角度重视多元评价。根据各学科的目标设计,教师可以制定出可观察的、易于明确的、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运用德育行为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此外,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例如,《风俗就在我身边》一课,主要讲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爱幼”“‘十二生肖’的风俗”以及“尊老敬老”。在课上,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风俗,当学生讲述其“孝顺父母”“尊敬长者”“关爱弟妹”的小故事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评价,如“小鹏与爸妈的相处之道大家可以学习,我们都要学会体谅父母的家主之苦,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尊老爱幼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嘛!非常好,继续保持!”“雯雯真是一个好姐姐,要继续为弟弟妹妹做一个好榜样啊!”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认可鼓励学生的行为,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其中,在学习“十二生肖”时,有小组还带来了精彩的小剧场演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也由衷地评价:“你的表演真是太棒了,虽然细节需要打磨,但你的表演更自然生动。感谢您的真诚表演!”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及其表现的评价是准确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科书,明确教学目标,开展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技术课堂,采用开放、活泼、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实现准确评价,深入推进学生道德素质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华生.聚焦核心素养,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2020,(16):168.
[2]蒋海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优化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6):152.
[3]孙彩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深度理解[J].中国德育,2019,(03):5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