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薄弱学校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可行性初探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朱自文
[导读]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是好多学校近年在进行的一种教学实验,在一些地区取得不错的实验成效,但在边远地区乡村薄弱学校推行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到一些问题,一些阻力。经过剖析,笔者提出 “浅尝试”、“渐推进”、“戒强推”三项实验原则,以便将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在乡村薄弱学校得以继续推进,最终取得最理想的成效。

红河县甲寅中学    朱自文

摘要:“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是好多学校近年在进行的一种教学实验,在一些地区取得不错的实验成效,但在边远地区乡村薄弱学校推行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到一些问题,一些阻力。经过剖析,笔者提出 “浅尝试”、“渐推进”、“戒强推”三项实验原则,以便将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在乡村薄弱学校得以继续推进,最终取得最理想的成效。
关键词:乡村薄弱学校  学期课程统整  可行性  初探
        导言:自2016年云南省红河州教育局和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开展“1+11互助成长”教育合作活动,自红河州红河县和屏边县几所学校开展“学期课程统整”教学实验以来,至今已有近五年的时间。可以说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参与实验的几所学校的学科教师广为接受,并不同程度地被老师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加以实践,且有了一定的成效显现。但不得不承认“学期课程统整”教学实验并没有能够深在这些地区进行广泛地开展,产出的效能也并没有预期的理想。
        一、“学期课程统整”实验理论出现的背景简析。
        “课程统整”理念是几十年前由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推出的一项小规模的教育改革而生, 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突破了填鸭教学”的藩篱。因此,该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而内地“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是上海徐汇区教育界2009发起的一项课程改革实验活动,目前该实验在上海地区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影响力也在断提高并。在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的推动下,该实验理念已经辐射到中西部部分地区学校。2016年云南省红河州教育局和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开展“1+11互助成长”教育合作活动,其中包含“学期课程统整”实验交流协作活动,于是这个教学实验就来到红河州几个边远山区学校。就当前的实验进展情况而言,几所参与实验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试验难以为继,成效不是很明显等现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此我们作了如下剖析。
        二、乡村薄弱学校“学期课程统整”实验不利于因素浅析
        众所周知,乡村薄弱学校由于受地形、气候及人文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人的素质,教育资源、学校办学水平等方方面面都与内地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大上海地区提出来的一些教育教改理念是否毫无保留地适合在边远地区乡村薄弱学校推行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下乡村薄弱学校正在推行的“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无疑出现了好多问题,体现了其局限性。那么乡村薄弱学校开展“学期学科统整”实验有那些不利的因素呢?
        (一). 乡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些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遍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就拿笔者所在地甲寅地区中小学来说,3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大约只有15%,45岁以上的占到40%以上。另外,再者就是在教师群体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比还很高,新近毕业的大学生要么不愿来,要么来了却留不住,由此造成有教学钻研能力的教师群体比例偏少、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慢以及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情况,然而“学期学科统整”实验对教师的钻研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对实验的有效开展。
       (二). 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教学理念普遍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在调研中发现,乡村薄弱学校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教育技术的接受能力却很有限。据调查发现大约有14.8%的乡村薄弱学校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另外,近9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也没有发表过有深度有厚度的教学教研论文,近70%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没有较好的教师素质作支撑,一切教育科研就无法保证其质量了。
        (三). 乡村薄弱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接受培训的机会少。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都与乡村薄弱学校有很大差距,这导致乡村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向城镇和内地发达地区,使乡村薄弱学校的优秀教师空心化。另外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他们专业发展的途径常常是靠上级安排的接受继续教育,除此而外很少有其他路径。
        三、乡村薄弱学校办学环境的客观条件对“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成败的影响。
        一所学校想要有效开展“学期课程统整”这样的教改实验,必须有一批有很强教学教研能力且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因为要进行“学期课程统整”这样的实验,所参与的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教学大纲,甚至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认真把握学科教学大纲,深入了解校情、学情乃至各种版本的教材编程。想要把握好这些,教师非得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不行,非得靠一批骨干教师获学科带头人不行,非得拥有一批相对稳定教学专干不行,而乡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客观滞后,严重制约着新的教学教学理念的推行,也严重影响着开展像“学期课程统整”实验这样的教改尝试,于是就出现了如上所述的这个实验如今变得举步维艰,成效甚微的状况。
        那么是不是在乡村薄弱学校就不可以开展像“学期课程统整”这样的教改实验了呢?事实可不是这样,只要策略的当,方法正确,在乡村薄弱学校开展像“学期课程统整”这样的实验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必须遵随一些符合当地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那么在乡村薄弱学校开展“学期课程统整”这样的实验必须遵循一些什么样的原则呢?
        四、乡村薄弱学校开展“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在多年的实验、分析、总结中,我们最终得出这样一些启示,现把它陈述如下:
        (一)浅尝性原则。在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乡村薄弱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水平有限,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教研能力不足等,学校办学水平有限等,这意味着学校很难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对校本教研进行投入。特别是在“学期课程统整”实验起始阶段,不仅需要有远见的领导的长期规划与支持,而且需要学校下大力气对实验的专家团队进行培训,需要聘请专家指导,需要教师外出培训,也需要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甚至改变本校固有的教研方式。这一切都需要学校领导乃至广大教师下大力作好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工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解决的事;至于师资力量不强,教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存在,就意味着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学期课程统整”实验需要一批业务能力强,热衷于教学教研,甚至是乐于奉献,具有实干精神的教师,而培养这样的实验教师,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教研团队,需要长期的经验的累积与漫长的实验过程成,这就注定我们不能像大上海地区一样对这项实验进行深入地开展。
        (二)渐推进原则。渐推进原则是基于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我们都知道各地区乡村薄弱学办学水平有限,而“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目前实验比较成功的几所学校也还在继续探索和实验阶段)科学性、时效性、长期性,因此在乡村薄弱学开展“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切不可冒进,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研实力等。不然该实验再有多大科学性、时效性也不会给这些学校校产生较好实验效果,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再说同一所乡村薄弱学校,不同的时领导团队对教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不同的年份、时间段师资力量也不断在变化。这就更需要在做 “学期课程统整”实验时必须依情推进,必须遵随“渐推进”原则。
        (三) 戒强推原则。在以往历次教改实验中,无论是“尝试教育”“微格教学”还是“杜郎口模式”等,都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倡导,由当地教研室组织培训,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校情、师情、学情,一味强推,让广大乡村薄弱学校领导、教师极其被动地接受、消化,其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实验最终都殊途同归,消弭于无形。因此在推行“学期课程统整”实验的时候,特别在乡村薄弱学校推行教学实验的时候,切勿随意强推,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学校的校情、师情、学情,不然“学期课程统整”实验必将也只是走完过场,与之前的历次教改实验一样悄然消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结语:总而言之,由于农村薄弱教学资缺乏,教学教研能力普遍较弱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不利的因素,因此在农村薄弱学校推行“学期课程统整”实验的时候,我们要审慎行事。在推行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学校的校情、师情、学情,遵随“浅尝试,渐推进,戒强推”的原则,不然实验不但不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让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多走弯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