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走来——关于农村孩子朗读训练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下   作者:朱露露
[导读] 2016年9月,我中途接班,任教三年级语文,班上的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添字漏字、唱读等朗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朗读训练成了教学中的一场重头戏。

浙江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   朱露露  325400

        2016年9月,我中途接班,任教三年级语文,班上的孩子都来自农村家庭。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添字漏字、唱读等朗读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朗读训练成了教学中的一场重头戏。回望那2个学期里,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过这样一段摸爬滚打的历程。
        一、且思且行,寻找问题根源
        1.农村家庭父母缺乏阅读体验,不重视朗读。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在其《阅读的妈妈》一诗中写到: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为什么拥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会是最富有的呢?在幼儿时期,听是比说或读更重要的一种能力,会听,才能在听中慢慢对语言敏感起来。我给班级的孩子做了一项小调查,数据表明:在小学低段,或是学龄前,有给孩子读书的家长,班上仅仅只有1个。可见,本班学生父母自身缺乏教育缺乏阅读体验,对孩子的阅读自然就不重视,更何况朗读。
        2.教师没有夯实学生朗读基本功。
        有部分老师由于自身朗读水平有限,就很难做到正确引读,范读。刚接班时,我们班上很多孩子连词语都要唱读,句与段的朗读就更糟糕了。说明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朗读。
        3. 缺乏有效的朗读技巧指导。
        我们常让孩子们在课中朗读,他们读了一遍,拖音,我们加个要求不拖音,再读一遍,学生读得比之前好一点。可下次再读,还是会拖音。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的指导是无效的,或者说我们只是抛出要求,却没有方法。只告诉孩子们你们得读好,却没有告诉他你怎么读才能读好。只有目的,没有路径,孩子们越读越迷茫。
        二、稳扎稳打,着力朗读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慢慢思考出朗读训练的一些方法,并尝试努力去做,效果还是有的。
        1.读出字词的感情。
        我们的汉字不同于英文字母,有部分字词本身就就是有带一定感情色彩的。2.读好短语的节奏。
        我们班的孩子在读带有“的”“地”“得”等字的短语时常会读得既拖沓又难听。如读《颐和园》一文中“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时,学生把“的”读得很长,导致“柱子”“栏杆”读得又快又短,本末倒置。发现这个现象以后,每当朗读“着、了、过、在、的”等字时,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得轻快,一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音调,读出节奏感。另外,我还整理出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作为他们语感训练系统的支撑。


如民国课本《晨诵 午读 暮省》系列中有很多适合学生朗读的文本,如:秋风起,天气凉,秋云淡淡雁成行。棉田白,稻田黄,家家农人去来忙。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虫声响。这些童谣浅浅白白,贴近生活,虽短短几行字,却浓缩了儿童化语言的精华,蕴涵着语言之初的无穷魅力,可以作为朗读训练素材,培养语感。
        3.读对句子的停连。
        句子中的停顿包括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子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陈述句”要读得平缓,“疑问句或反问句”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关键处停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另外,还得指导学生抓住句子结构停顿。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学会用魔法棒“/”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再读一读。读对停顿,文章的朗读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至少内容理解会明了清晰一些。连数学老师都直夸班上孩子们的读题能力提升了很多,因为正确的断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可见,朗读中学会恰当停顿是多么重要。
        三、改变评价,提升朗读质量
        有了方法的支持,加上各项训练有效的执行,孩子是会有所进步的。但想要有质的飞跃,光靠老师言语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借力《朗读评价表》。平时,我们只有在期中或期末的“项目游考”活动中才启用它。这使得学生的朗读基本功不能得到及时巩固加强,因此我把它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评价方式。在最初接班的第一个学期,每天都布置朗读的作业,不仅让学生自评,还可以请同学评,老师们评,在评价过程中,还能搜集多方建议,切实提高朗读水平。量化表的评价制度好在更有说服力,它能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争取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中获得进步的信心,也增强了朗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朗读质量。(附:《三年级学生朗读评价表》)
        四、搭建平台,激发朗读兴趣
        教育家顾明远曾经提出过“活动教育”一说,其心理学基础是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感觉开始,通过知觉、记忆和思维活动,从现象到概念,从表面到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儿童发展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运用器官越多,感知事物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才能使学生真正习得朗读方法,形成能力。
        我来朗读,你点赞。
        凭借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我们在APP“喜马拉雅”中注册了班级账号,定期将孩子在“喜马拉雅”朗读的音频通过微信朋友圈推送出去,邀请家长积极点赞。一方面是为了与家长分享孩子们朗读的快乐,使得家长重视朗读,鼓励朗读。另一方面,也更加增强孩子朗读兴趣。孩子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能像广播台主播一般传向各地,都兴奋极了,朗读的兴致自然油然而生。
        总之,这一路走来,当我们潜心探索,把“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孩子,他们就能自得其法,读得有滋有味。
        诗人惠特曼写道: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一步地走进书的世界,让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朗朗书声浸润他们生命的最初阶段——童年。然后,我们再来主张尊重学生独特朗读体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色彩地朗读,以至更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