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1期   作者:楼献梅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新时期要求人民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改进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

楼献梅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一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理念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新时期要求人民教师以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改进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成为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6-184-01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通过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同时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当今阅读教学存在的缺陷
        1.学生处于被动的阅读位置。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在讲解教学、分析例题的时候,学生总是被动的记录老师说的话,接受老师表达的观点。因此,语文教学缺乏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文章的过程。学生也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内容,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惯性。新时代要求我们让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角,主动分析和理解文章中表达的内容和观点。这样可以改善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阅读量较少。如今的小学教育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注重讲解知识点,实际内容,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学生的书籍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决定了他们的词汇水平和写作水平,同时也对于他们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当今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学习负担也较重,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学习语文,只要学好课本上讲的知识点就已经足够。家长对语文阅读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学校由于教学压力也无法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阅读量不够的状况。
        3.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取向存在问题。当今的阅读时代,处在一个电子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存在的大环境之下。在过去,学生们只能靠纸质书籍获得知识和信息,通过阅读名著与经典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而现在学生可以增大阅读量的方法有很多,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机、与电子浏览器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和书籍。但是在这个网络书籍与垃圾阅读资料共存的年代,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都受到了快速阅读的冲击和影响。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于网络书籍和阅读材料的分辨能力较低,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快速阅读习惯,从而在面对真正的经典纸质书籍时候无法静下心来阅读,还有部分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影响。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方式
        (一)在课堂中学会积累
        1.积累语言,读是根本
        朗读,是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丰富积累。如《秋天的雨》这种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生动的描写秋天的美好。并且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反复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


有的学生喜欢颜料,学会了“五彩缤纷”一词;有的学生喜欢菊花,掌握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描写颜色的词;还有的学生,能够把“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些比喻句、拟人句给记住。这就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
        2.背诵内化,积淀语感
        背诵是学生语言内化、强化的重要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可以积淀语感,全方位的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整个小学阶段要求背诵160篇(段)。另外,在每一册教材中还有要求背诵的一些文章或段落。可见,背诵的重要性。然而,如何有效的落实背诵,达到积累量?自然是要在每一节课中落实,特别是阅读教学。让背诵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背诵中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思维的发展才是长久的,永远属于学生的。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来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打开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
        总之,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如果在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魏微,小学语文教学法[M],齐鲁书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