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贴近生活,回归常态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   作者:袁凡雨
[导读] 著名教育专家崔峦也曾经说过:“教学的最高境是真实、朴实、扎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地远离虚假的美丽。生活是一缕阳光,因语文而更加炫目;语文是一潭清泉,因生活而更加丰盈。生命激活语文,语文滋养生命,语文与生命有关,与生活同行。生活是生存,更是存在。生存与存在,浑言则同,析言有别。生存只是“浑浑噩噩”,努力

袁凡雨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
摘要:著名教育专家崔峦也曾经说过:“教学的最高境是真实、朴实、扎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地远离虚假的美丽。生活是一缕阳光,因语文而更加炫目;语文是一潭清泉,因生活而更加丰盈。生命激活语文,语文滋养生命,语文与生命有关,与生活同行。生活是生存,更是存在。生存与存在,浑言则同,析言有别。生存只是“浑浑噩噩”,努力保存生命;存在则是“明明白白”,极力彰显生命。
关键词:语文教学  回归  常态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6-015-01

        当前学生很多不喜欢语文课,都说语文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语文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语文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语文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我根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教育不仅需要精品课,更需要常态课。“回归生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如:在上《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时,我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学生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与本地的学生相比就有所差异。然而,老师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到:正月初一“拜年”活动,正月初五“接财神”活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在位置上发呆,只听老师在涛涛不绝地讲过年的快乐和喜庆。可同学们仍然很纳闷,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本地的这些过年习俗。这样,学生没有生活的经历,没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怎么会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呢?事后,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原来,老师讲的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后,老师进行了补充教学,在另一个班教学时就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再来说他们家乡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同学们自如地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服,向长辈拜年,有压岁钱,扭秧歌,跟父母去赶集的都有,到正月十五还有“猜灯谜”“闹元宵”活动呢?在发言中,学生就感受到春节的喜悦快乐。
        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常态课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6个字——简单、平实、厚重。简单就是能让学生一学就会,平实就是学生一用就有效,而厚重则指能对学生一生有影响。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某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语文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基”教学。于永正老师说过:“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没有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就这么简单的教,为什么不行?”简单语文不是新流派,它是呼唤人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宗”,即“熟练、精思、博览、多作” 。
        总之,语文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首先必须立足现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呼唤常态,呼唤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教育才能激发真实的情感。语文课堂的常态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算得上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