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观察和语言表达入手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   作者:罗金明
[导读] 本文从一个常见的数学图象问题入手,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现象,所需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能用不同的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不同的数学思维分析世界,既是解决当前问题所需,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需.

罗金明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442700
摘要:本文从一个常见的数学图象问题入手,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现象,所需的数学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能用不同的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不同的数学思维分析世界,既是解决当前问题所需,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所需.
关键词:变式  创设情景  观察  数学语言表达  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6-048-02

        在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新理念,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德树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如何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把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个实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原题】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可以为
        A.  B. C. D.
        【原题解析】由已知图象知函数为奇函数,可排除B、C,又时,, ,则在处取到极大值;同理,对于D中的函数没有极大值.故选A.
        一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观察角度一:
        观察图象发现,函数图象在轴的两侧呈左低右高特点,即图象在第三、第一象限.第一象限图象上的任意点都在第三象限图象上的点的上方,这是相对于轴,即实数得到的.
        另一方面,就函数图象的某个局部而言,如图象位于第一象限的部分,在极大值点(也是最大值点)的左右两侧,不仅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不同,其变化的快慢也不同:在函数图象最高点的左侧部分,图象上升较快,当图象上升到最高点后,在其最高点右侧,图象下降较为平缓, 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呢?我们知道,快慢和大小需要一个相对的参照指标去判断. 如图1,我们过极大值点作直线,就可发现当A、B两点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时(点A在左侧),总有点A在点B的下方.
        再注意到当,;当时,.因此点A在点B的下方对任意的点A在左侧时都成立的.(或图2,对C、D两点到的距离相等时也可做类似的分析).
        图1  图2
        若设,因A、B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点B的坐标为.则点B在点A的上方,就是它们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即.至此,我们已找到了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了.
        观察角度二:
        上述观察是从“距离相等,大小不等” 的角度考虑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若令“大小相等”,那“距离”上又有什么关系?如图3,若设A、B两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分别是,令它们的函数值相等,也就是,则直观地发现线段AB的中点应在极大值点的
        右边.因为线段AB的中点的横坐标是,在极大值点的右边,
        就是,即,于是又有了另一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方式.
        图3
        二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原题变式1】已知函数.是否存在实数,使得对任意,恒成立成立?若存在求出实数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原题变式2】已知函数设,且.证明:.
        【原题变式1解析】存在实数,使不等式对恒成立.证明如下.
        原不等式转化对恒成立.
        当时,,此时,,
        所以成立 .
        当时,
        要证明,
        只要证明对恒成立即可.即只要证明,再转化为证明,即证明对任意恒成立.令,因为,
        所以于是我们有如下的证明方法:
        令,只要证明对任意的,恒成立.
        ∵,又令,为区间上的增函数,,∴在上为减函数,
        ,故,∴在上为增函数,则,原题变式1得到证明.【原题变式2解析】,当时,,为增函数;当时,,为减函数;
        又∵,,可知必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单调区间,不妨设,∴,则
        ,由上面的变式1知成立,故原题变式2也得到证明.
        上面的变式1和变式2,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即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世界,则语言的表达方式会不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会不同.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学资源,适当创设教学情境,从教会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入手,结合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罗金明,男,1961年7月生于丹江口市,数学本科毕业,华中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生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