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 白玉秀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   作者:白玉秀
[导读] 深入阅读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以诗见证美,深入阅读这些蕴含着精神力量与审美情感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人格魅力的同时逐步生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思考与欣赏诗词作品,这对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玉秀   门源县第一寄宿制初级中学  810399
摘要:深入阅读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以诗见证美,深入阅读这些蕴含着精神力量与审美情感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人格魅力的同时逐步生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思考与欣赏诗词作品,这对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6-087-01

        引言
        深入阅读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在中国古代,诗人以诗言志,以诗传情,以诗见证美,深入阅读这些蕴含着精神力量与审美情感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作者人格魅力的同时逐步生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思考与欣赏诗词作品,这对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审美情趣
        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以往阅读教学并未将其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只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模式之中。而要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兴趣对阅读有审美的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有审美的情趣,培养学生有对美好事物的探索和追求,诱发学生追寻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本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是侧重于在内容上给人以美的想象,在课堂实践中带领学生逐步感知文章内容的文质,在文中体会审美的乐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中,老师为了展现满园春色,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室内播放幻灯片或者纪录片,并加以配乐和朗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景之中。偷偷从土里钻出的小草,满园争相开放的桃树、杏树、梨树,还有最寻常的雨,在作者的笔下都变的生机勃勃。此时带领学生把视觉看到的自然景物引入到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当中去,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怀着一份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憧憬去阅读课文。诸如此类的引导,会使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心驰神往,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如此陶醉的审美意境当中。



        二、鉴赏古诗词、文言文的意境美
        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新的课文形式出现,其以对景色或者事物的描写和讲述来展示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历史场面,古诗词、文言文一直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经典之一,其不仅仅只是古典景色和古代一些历史的描述和记录,同时也是一种美好文化精神的保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古人在记录这些景色或者事物以及抒发感情时,用词巧妙,人物形象和情景活灵活现,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一些较传统的、易理解的文言文通常被放在了初中语文当中,作为培养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有力的帮助。对于这种古诗词、文言文的课文形式,其不仅仅给学生展示出一种从未了解过的古代世界,也充分地体现和表达出古代诗词作家的陶冶和情操,展现出他们高雅情操和高超境界,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古文化的学习,来体会古人对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而且也在提升着自己的审美观,通过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写作特点来分析其精神境界和情感体会。例如在学习《游山西村》时,其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个作品,在这篇古诗当中,诗人陆游在游玩江南水乡的过程当中,有感而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山村自然风景的向往让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里不仅描写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也描写了敦厚善良的农家人,这些事物让当代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去发现了乡村独有的美,让学生对于来自乡村自然的美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在想象中体会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那些看似描写景物的诗句其实都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使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表达,是古代诗人惯用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入情入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所以,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来与诗人实现隔空对话,想诗人所想,闻诗人所闻,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情感,从而深入解读古诗词。例如,对于《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马致远是这样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作品中,前四句全是在描写旅途景象,同时留下了非常多的想象空间,通过几个并列的景物,很容易让人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同时,学生在反复诵读后,也很容易感悟诗人的悲凉心境和无尽愁思。景物为诗人所见,同时也是其情感寄托之处,学生通过想象便能入情入境,深刻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想象的作用,想象是将抽象的古诗词转化为形象的过程,其对于学生建立起对古诗词之美的哲学感受有着重要作用。很多古诗词原本就是想象的产物,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也需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通过这样的双重想象渗透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进而提高其审美品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逐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认识美的眼睛过程当中,对社会和生活当中的“善恶”进行区分,培养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展自己,为一个美好的目标去前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审美教育的力量,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感情特点,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得成.美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学周刊,2019(30):111.
[2]林云.审美教育是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法宝[J].新课程导学,2019(25):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