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一壶月光下酒 诵万世千古文章——浅谈小初古诗文教学衔接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月   作者:郑学央
[导读] 古诗文在现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古诗文的占比,但目前的日常古诗文教学多留于表面,并没有很好的挖掘传统文化的韵味,并且段与段之间呈现“割裂感”,为背而背,为默而默,升入中学后,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做好古诗文基础铺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郑学央    浙江省余姚市城南小学
摘要:古诗文在现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统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古诗文的占比,但目前的日常古诗文教学多留于表面,并没有很好的挖掘传统文化的韵味,并且段与段之间呈现“割裂感”,为背而背,为默而默,升入中学后,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做好古诗文基础铺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古诗文  兴趣  拓展  中小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6-203-01

        前几年,有一个段子在网上很火: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对文言文的怕,既是怕在晦涩难懂,又是怕在死记硬背提不起兴趣。而小学生对古诗文因为“无知”而显得无畏,诗词积累匮乏仅局限于课本,文言文更是甚少接触,不知所云,如果古诗文单单只局限现阶段的课文几首古诗词,那中学生的第一“头疼”,也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到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后,文言诗词,从篇幅上来看,基本呈现随年级逐渐增长的趋势,“在低年级的时候选编一些较为短小浅显的文章,逐步提升难度,有一个阶梯式增长 ”。
        一、随文渗透古文知识,“异”趣横生
        (一)古今异义还有通假,欢乐找不同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都还是比较具体的,在他们的认知上很大程度还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老师要以多种形式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以两篇文言文为例,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出现的第一篇古文是五年级上册的《杨氏之子》,这篇古文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但也藏着很多“小细节”,比如“聪惠”中“惠”是个通假字,通“慧”,其实这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通假字,在前单元的《清平乐•村居》中的“亡赖”也是如此,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这时就可以做个的补充,让学生自己说说还遇到哪些通假字?为什么古文中会出现通假字?激起学生兴趣。同样,古今异义字,更是有趣,比如统编版三上《守株待兔》,在教授文言文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找不同”,这个“走”在现在就是慢速度的移动,但在《守株待兔》中说“兔走触株,折颈而走”的“走”威力十足,这说明此“走”非彼“走”,老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比如“妻子”“绝境”“去”等等,在新奇感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可以增设课堂小剧场,古今碰撞,在游戏实践中加深体会。
        (二)寻文人时代经历背景,找情感共鸣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一首诗一篇文章的整个情感基调、风格色彩和当时作者的经历,与时代的背景密不可分。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创设情境,缩短他们与那个时代那些文豪的距离,带入其中,感同身受,达成情感的升华。五上《长相思》这首词作者是纳兰性德,小学课本中少有的清朝文人的作品。这是一首显而易见的思乡之词,但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更为细腻,缱绻之情,这与作者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出身贵族世家,少年成名,官居要职,但应少年丧妻,加上本身的心思慎微,并不能享受普通男儿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塑造出这样一个一身才华细腻多情的才子形象,将学生带入那个朝代的鼎盛时期,词人不单单是对塞外风雪的厌恶,更是对自己无限风光的人生路的疲惫倦怠,只有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寻找,学生才会读出这首诗中隐藏着的“颓丧”的美感。通过一首词,认识一个人,通过认识一个人,懂得更多的词,“纳兰词”的清新隽秀,哀感多情会在学生的心中打上烙印,并也会因为这种“熟悉”感在初高中阶段也愿意去接触更多的“纳兰词。
        (三)鼓励学生质疑思考,问中做文章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小学生读文言文,只能读懂“面”,对于更深层的那部分需要老师的引导他们体会。还是以“杨氏之子”为例,文章第一句“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这是全文总起句,“聪惠”即本文文眼,聪慧在哪?学生读,学生找,学生说,他回答的巧妙、机智。那他的回答机智在哪?巧妙又在哪呢?那第三组课文说的都是语言的艺术,那就去找找这句话的艺术点。孔君平看到杨梅,突发奇想,在这个姓氏上做文章来考考这个孩子是否真有才智,面对孔夫子突如其来的考验,杨氏之子同样以姓氏做回击,这个回击不生硬,委婉对答,不失礼节。同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孔君平在听到这样的回答后会怎样回答,用古文说,即让孔君平的“人设”更加完整,对杨氏之子的智慧更加佩服之外,也在不知觉中锻炼了古文能力。再比如《伯牙绝弦》,可对 “伯牙为钟子期一人就再也不弹琴,到底值不值”“伯牙绝弦后,如有人上门求他弹奏一曲,他会怎么回应”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思考。一篇几千年前的文章,本是遥不可及,但是情感是共通的,只要架起这座桥梁,学生自然投入其中。
        二、随时拓展同类诗篇 ,相“映”成趣
        (一)小初名篇适当连接,点到为止的美
        统编版小学语文阶段文言文共16篇,而上了初中后,文言文数量增加了一倍不止,陡然增加的背诵量,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负担,也削减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适当引入初中古诗文,不需要担心学生懂不懂,就像牛吃草也不用考虑消不消化一样,只重积累,重体验,减轻了负担,拓宽了视野,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随心朗诵用声感受,“声”趣盎然
        (一)掌握课前五分钟,熟读即成诵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古人流传下来的重要宝藏,在学习文言文
        的众多方法中,“朗诵”是最重要也最效的途径。““ 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大师说的涵泳,就是指高层次的朗诵,全身心的投入古诗文的意境之中,去读,去品,去领悟古诗文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美妙。上文所说拓展类名篇,如若不反复吟诵,那就是昙花一现,走个过场,在学生脑中不留些许痕迹。因此,除了常规的早读外和课堂上的反复读外,语文教师应抓住所有能读的时间 ,比如课前五分钟,通过绘画和音乐,为学生营造好氛围,全班读,小组读,自由读。这五分钟重点可留给拓展的文章。文言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在读前,教师抽出时间先示范读,划好停顿,可以采用“歌诀体”的形式,让学生跟着节奏和韵律朗读,也可以通过摇头晃脑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感觉。笔者从三年级开始拓展课外古诗文,两年时间,本班学生单单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读背了将近二十篇古诗文,其中包括《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初中要求的必背古文,到五年级学习《杨氏之子》时学生无论是朗诵还是理解都感觉非常轻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五分钟坚持下来,学生的古文语感、古文积累,词汇量都会有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诗词大会进校园,玩转古诗文
        这几年诗词大会大热,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诗词背诗词的浪潮,在学生群体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花,这种新形式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可以提前布置,比如“月”字,“花”字,“酒”字等常见字的飞花令,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背诵,这也是积累拓展的过程。由班级到年级再到全校,选出擂主,一月一次,打擂攻擂,一年下来对于水平较好的同学是不小的收获。此外,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多样活动来促进,一星期一次的千人诵读,读书节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效果斐然。
        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改变中学生学习“古诗文”难这个问题,应从小学开始行动,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人情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文,在思维和情感中领会作者广阔的胸怀、 深邃的思想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在这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泉月. 关注语文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合理选择教学内容[J]. 课程教学研究,2013,(11):81-84.
2.王冬梅.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三个关注”[J]. 新课程(上),2016,(03):32.
3.贾龙弟. 基于课标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 中学语文,2013,(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