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李馨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中,建模的出现满足了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提高学生掌握相反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运用建模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

李馨   浙江省义乌市江湾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一些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中,建模的出现满足了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提高学生掌握相反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运用建模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小学数学;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4-081-01

        数学建模是指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使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一个新概念。经过一番观察,我们发现,数学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可以解决简单的复杂数学问题,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建模体系的理念和意义
        数学的建模体系是小学数学建模体系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数学建模的主旨,就是利用一系列模型构建对具体实物的展现和探索。包括对某一目标任务的完成,利用其自身的特性,给予相关的虚拟和简化,利用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获取数学框架。他也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针对某一对象或者实物的现有表现来做出未来发展后现象的结果展现,并给出合理化管理和优化。因此,数学建模是能有效进行相互学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把抽象的事物在现实虚拟的景象,因此其也是数学实际应用性的体现。
        二、建立小学生建模理念,促进建模模式的形成
        在小学教授数学建模时,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建模概念。首先,教师应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注重与学生分享建模的概念,并提倡学生使用建模方法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理论知识点。例如,正负比例模型是教学中的模型表达形式。其次,教师应将生物引入建模活动,并在数学学习的知识点与生命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情况下学习理论知识点。小学建模概念是一种新的小学生学习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学生建模概念,并将建模应用到数学学习系统中。
        三、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观察、认识事物和深入贯彻建模思想
        在进行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时,建模的基础是要对其主要对象进行整体的体验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和共同特征来开始数学建模任务。在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建模环境,增强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增加学生对于事物之间联系共同点的挖掘,由此可见对在进行建模活动时,对事物整体感知的重要性。其次小学教师在进行建活动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充分利用以往知识点的铺垫作用,利于建设学生对新知识点不易理解现象产生,利于学生对形式点的记忆和印象的加深。



        (二)从本质出发建立联系性,利用建模进行学习
        在进行小学数学建模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明确学生对建模的理解,强调建模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性,告诉学生建模体系不是独立存在的。数学的建模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理念掌握的辅助工具,是学生解决数学重难点学习的有效帮助供给者。其次教师和教学学生合理运用建模思想,把建模思想与数学学习的环节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建模的意义,充分利用建模体系,增加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激发学习自主能动性。例如在进行平行线的教学中,单一的利用标尺等事物来展现教学,并没有实际意义,无法贯彻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问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学习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利用到了平行线建模体系,从而进行有效学习活动。
        (三)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数学本身特别是小学数学也是一门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数学建模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想象力,用数学建模简化问题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极其活跃,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将想象力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然后再引导他们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题目简单化。
        具体来说,就是在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深入研究遇到的题目。之后教师再去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理解题目中所提问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他们的想象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简单化。
        (五)选择合适的题目作为建模案例
        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牢记题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实际,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他们有兴趣投入到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去,然后再反复练习之后达到提高他们建模能力的目的。
        在选择数学建模案例时教师主要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在选择建模案例时要尽量选择比较典型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了该题目以后掌握这一类的解题方法,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分析,看是否在拥有趣味性、真实性的同时符合教学要求。其次,题目最好能够拥有可变性,教师能够通过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改变让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建模练习,以此提高他们数学建模的能力。
        结语
        建模思想的产生是教育发展的成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建模理念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师教学模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学生运用建模理念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和数学知识疑点和难点的掌握。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建模的学习运用,以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率,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丽鹏.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80.
[2]张海燕.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0: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