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瑶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李兆寨
[导读]

李兆寨      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塘兴增城小学
【摘要】信息技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今天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整合,教育手段的综合使用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将知识整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
运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教学活动。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而教师又很难用口头讲解的问题,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困难为容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想象力,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  听说读写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4-105-0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软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知识的渴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授课形式单调,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精神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声、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这一特性语文教学突出形象性,注重感染力,把抽象、枯燥的词语、语法知识、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课件,通过动态、逼真的画面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学生们看到这新奇精彩的画面时惊叹不已,迅速对感知的事物做出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感知效果
        (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理解词义是运用词语的前提,也是词语教学的难点;而如何使词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则是让学生理解词义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词义创设教学情境,使词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如“瀑布”是指: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如果我们根据词义制作课件,展示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情景,变抽象的概念为可见、可闻的具体形象,学生也就不难掌握“瀑布”一词。
        (二)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
        书面语言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这给小学生感知和理解书面语言带来了困难。而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课文中的静态的画面动态化,让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情境中去感知、理解和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强化言语形式的教学效果。
        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信息技术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件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常规课型,它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之一。然而,许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比较远,造成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这对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合理地使用视听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信息技术课件的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加表象积累。
        信息技术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实际,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网络课件则有效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们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以信息技术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叶虫”、“化石”、“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等知识点时,我们查找了大量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已经灭绝上亿年的史前动物“三叶虫”等画面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学生增加大量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2、信息技术课件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提供机会。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上,而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提倡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交互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如在生字的学习、课文的理解、课外延伸等方面,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课件进行自学,老师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生字?知道了哪些知识?最后,由老师帮助学生进行小结整理。在这样的协作交流中,不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加了学生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它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水平。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B221)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