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4月   作者:李婧琦
[导读]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课堂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缺乏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接受美学强调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主体教学,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李婧琦   辽宁沈阳市第六十九中学  110000
【摘要】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课堂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缺乏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接受美学强调审美主体的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主体教学,真正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 阅读教学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4-172-01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发端,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作品产生意义的重要因素在于读者而非作者和文本本身。阅读是作者的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反应。把接受美学理论恰当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可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限制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调动这一最大的弊端,对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1.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将教参中的答案作为教学评判的唯一标准,学生的主观感悟往往因为与教参不符而得不到教师的正面评价和肯定,长此以往学生会放弃自主思考而倾向于迎合教师的答案。这种忽视学生阅读思维个体差异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和创造性思维,学生成了课堂上消极被动的旁观者,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接受美学强调“现实读者”与“暗含读者”的区别, 强调每一个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 这就说明学生与作者、教材、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种种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期待视野”的个体, 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教材、教师事先所期望的未必相同。新课标提出要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和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进行阅读,课堂不再是教师掌握话语权,也不再是仅仅奉教参为唯一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能再用自己讲授来代替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充分肯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从外部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生运用于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思考策略,以便更有效地主动建构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



        2.注重期待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家寄托在作品当中的原意、本意,本意则是作品产生时代的影响产物,因而教师在授课中十分注重为学生讲解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授课倾向于按照教参的答案引导学生的阅读。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忽略了读者阅读感悟对于文本意义生成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如何对文本进行具体的理解,积极调动审美观赏能力,并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义乃是文学作品意义能否深刻实现的重要基础。姚斯认为,人们的阅读期待是随着阅读的扩大而变化发展的。期待视野主要源自于读者所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所习得养成的经验、观念与能力,因此,在带领学生阅读一篇作品时,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挖掘作品中蕴涵着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视野融合”。
        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感受、涵化学生的情感经验、建立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不同学生的期待视野间的对话内容,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并且有利于学生之间阅读思想的碰撞,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参也不再是文本解读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文本之中去理解,去感受,将阅读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不断激发、修正、改变和重新建立个人期待视野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在字里行间搜寻“正确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重视审美经验涵养和掌握文本意义生成,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创新者,阅读教学作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之一,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接受美学给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但同时也应注意的是,读者的主体作用是不能被无限放大的,作者的社会经历、历史背景等这些都必将对读者的理解产生制约,读者参与文本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恣意妄为的歪曲,否则,我们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12(3).
[2]陈长利.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