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李洁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得以普及运用,线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也得到广泛使用。21世纪互联网不仅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工具,更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线上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便利,但其所依赖的软件、硬件技术等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线上教育;利弊;未来教育
2020新年伊始,我国武汉地区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随之国家相继出台各项政策严控病毒扩散。在“全民抗疫”期间,为确保师生安全,1月28日教育部发布延迟开学的通知,自此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1]的号召,相继推出线上教育资源以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地学习。以这次疫情为切入口,线上教育发展愈加成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中小学线上教育面临困境
(一)客观条件影响较大
网络技术的成熟稳定是影响线上教育稳定维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线上教育必备硬件之一便是持有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然而,在全国各地范围内,仍然还有智能设备未普及的地方,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等对于智能设备的持有与否仍存在很大问题。这部分中小学生如何足不出户进行线上学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号召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条件也是影响开展线上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通讯网络还处于4G时代,5G尚未普及,在大批学生同时开展线上教育的情况下,网络信号受地区的影响难免出现卡顿现象。这相较于线下课程,师生面对面授课的方式,线上教育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二)各学科适应线上教育效果不同
中小学各个学科本身有其自身的学科操作特点,当前线上教育条件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开展各个学科的线上教育,对于在校师生都是一场严峻的教学考验。通过线上采访调查显示:文科类学科开展线上教育的效果优于理科类学科教学。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线上教育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精细的课件准备、诗词朗诵的录音、意象的深度解读等都可以在线上课程较为紧凑的融合。然而,数学涉及到几何画图操作的学习时,学生只能透过屏幕看到老师的尺规作图,通过老师的讲解来领会新知识,空间分离动手操作性知识讲解困难[2]。学生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对操作性较强的尺规作图无法直接客观地深入学习,对于屏幕对面的学生而言,教学吸收效果因人而异,场依存型学习人格的学生在线上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时可能更为吃力。
(三)学习者学习过程与方法不可控
线下课程转为线上课程之后,对于学习者自身而言,学习的过程、方法都是教师隔着屏幕难以掌控的,这其中涉及的课堂教学管理、师生互动、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等,与学习者本身息息相关。鉴于理论性较强的一些学科缺乏趣味性的特点,加之自律性不强的学习者易受其他娱乐性软件的影响,线上教育更容易分神。鉴于线上教育具备更多灵活性的特点,采取何种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传统线下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参照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线上教育将这些内容搬至屏幕上后,学习者可以自如地控制学习进度。在线上进行学习,学习者摆脱了学校环境的空间限制,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的主导权也转交至学生手里。因此,教师在线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维持线上课堂的秩序,或者频繁地互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教师讲授课程的精力,使得教学重心出现偏差,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线上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校教育中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最高目标,也应该是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然而线上教育最为致命的缺点就是缺乏师生交往的纽带,教师的人文关怀、情感影响、榜样力量等都无法通过屏幕传达,具体表现在:线上教育将师生交往局限于屏幕之上。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经验的学习[3]。以此为根据,线上教育在两种行为习得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一是学习者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无法与屏幕后的教师进行实际联系。
教师被固定在屏幕一方,言行举止被屏幕弱化,同样学生的细微动作等教师也难于透过方寸屏幕观察到。二是线上教育使得师生交往的行为模式单一化。
二、未来教育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教育绝不再拘泥于学校以内。此次疫情下的线上教育也折射出未来教育的影子:
(一)未来教育更为个性化
首先,在“大数据”背景下,未来教育会结合数字化信息技术更加精确地采集到学习者的学习数据,从而更加精准的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甚至学习者的情感特征方面深入分析,进而提供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同时线上教育融入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时间等有更多的选择弹性,无论是便捷性还是时效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其次,未来教育更能全面的记录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相较于传统教育,未来教育对学习者的监测统计客观全面,可以更直观地记录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者的细微变化都能被捕捉到[4]。因此,未来教育更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最后,未来教育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在保留传统教育集体性特点的基础上,既满足了学习者的社交需求,又补全了当前教育的短板——个性化教育的缺失。
(二)未来教育提倡终身化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全体的教育的总和[5]。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的教育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下,传统的教育理念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线上教育对家庭、学校、社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自身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不同于传统教育,终身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家长也应摒除将孩子送进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的陈旧观念,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为孩子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光荣使命,教育者更应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未来教育虚实结合
新兴的网络技术,如:云计算、AR、VR、人工智能等将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因此,未来教育必定是在虚拟化的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贯通、相互交织的环境下进行的[6]。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仅是学校的而且是社会的甚至是网络的,学习者也不再是学校以内的学生而是社会上的每个成员,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有可能在家里也有可能在路上。在虚实结合的空间里,知识的传播更加迅速,知识更加具有社会性,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结构的人对于知识的认知及建构都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下,每个人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知识更具生成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EB/OL].[2020-02-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2/t20200212_420435.html
[2] 许博博.在线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 王晓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江苏教育,2018 (40):38-41.
[4]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38-39.
[5] 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体系为何难以构建[J].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27-31,38.
[6]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