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实新”发力 助力小古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庄少芸
[导读] “小古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
        庄少芸
        厦门市演武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 “小古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如何让小学中年级学生增强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发现立足“趣”,根植“实”,探求“新”等路径对于学生学习小古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趣、实、新;情境创设;思维可视;提升效果
        
        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的篇目明显增多了,且三年级开始出现了“小古文”,它们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帮助学生把握语感,习得方法,获得启迪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小古文因相距年代久远,有些学生会因为理解不了文意而戛然止步,失去阅读兴趣。初学时,执教者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有效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一、立足“趣”,巧创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无论是运用哪种方式和途径来学习小古文,执教者始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小古文真有趣!
        《司马光》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小古文,执教老师都会利用插图在“激趣”上花功夫。比如,周老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说故事并追问“还没有学习课文,你就懂得讲故事,你用的是什么小妙招呢?”小朋友回答道,“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这个故事;昨天预习的时候,我对照着图画,看着图中这些人的表现,讲给妈妈听。所以今天上课就懂得讲了。”老师立即鼓励到,学习小古文不困难,看插图是一个好方法。
        如何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戏、登、跌、没、持、迸”等词语呢?周老师课前为每个词语设计了对应的图画,首先投屏出示在学生面前的是“图与词”不对应的画面。然后,老师指名到讲台前,为每幅图选择准确的词语,座位上的小朋友们进行评价。创设这样的方式,孩子们在趣味中学词悟意思,真是一举多得。
        “水迸”在文中就是指“水涌了出来”。但是,如果仅仅就让学生理解此意,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周老师就“水迸”还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其一,理解本意;其二,让学生说说“水涌出来是什么样子”,学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随即,课件同步播放“水迸”的情景;其三,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场景可以用“涌”?此时,学生对于“水迸”的理解就丰富了,相信一定也懂得运用。由此,借助图画,联系生活就是激发学习小古文兴趣的好方法。
        二、根植“实”,设计活动,夯实学习过程
        (一)设计朗读活动,读通读懂文意
        众所周知,“读”是小古文传统的启蒙教学方法,是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诵读有利于感悟小古文的语言美,深入体味文言作品,有利于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小古文,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当然,诵读、识记和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无法截然分割。
        到周老师执教的《司马光》课堂去看一看她设计的诵读活动吧。首先,她出示现代文和小古文,孩子们自主朗读,发现不同点;在孩子们自主发现之余,老师让“文言文”这个词语出场;接着,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对于个别容易读错的生字,反复读,直至读准字音;指名朗读,老师指导如何诵读才能做到“声断气连”。为了达到最棒的朗读效果,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女生轮流读,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活跃。
        周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学生默读古文,圈画出文中的人物名称词。问题没有难倒孩子们。一会儿,学生就准确进行了表达。老师进行板书之后,就和学生合作读古文,老师读人物名称,学生读他们的行为;接着,男女同学再分角色进行朗读。设计这样的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对于他们识记、背诵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计补白活动,提升理解能力
        文言留白指文中有意不写,或写得比较简略的内容。通过透彻领悟内容后,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描写留白处,往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
        周老师在执教《司马光》一文时,这样问到,“除了司马光,其他小朋友就叫‘众’”。随即,课件出示一个待补白的句子:“孩子们都慌了,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引导学生依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说话训练。小朋友们积极发言,认真表达,把“众小朋友的表现” 说得活灵活现。林老师在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结尾时,出示“众人不禁叹曰:(            )。”大家或用文言文或用现代文赞叹王戎的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三)设计“链接”活动,落实语文要素
        要建立大语文观,执教者需要有统整的意识,在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联系旧知,勾连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学一课懂一类,梳理规律,学会运用。学习小古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林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有几处的活动设计取得一定的实效。其一,课前指名讲《凿壁借光》《曹冲称象》等出自《世说新语》的故事,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其二,回顾三年级学习小古文的方法,结合已知学习本文;其三,结合学过的小古文及现代文的古今语义不同,辨“之”“走”“尝”的意思,贯通新旧知识;其四,梳理故事大意时,教师有意把本单元要素“讲清楚起因、经过和结果融进要求中”;其五,布置的作业是: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尝试阅读小古文《王戎观虎》。从以上几个学习活动来看,觉得一节课整体感很强,体现融通思维,值得借鉴。
        三、探求“新”,思维可视,提升学习效果
        “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指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着力点,以思维可视化为手段,将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学科有效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效能导向型教学策略。而“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由于大脑对“图”非常敏感,所以可视化思维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把这样的策略运用到小古文的教学中,可以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林老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设计以下学习活动“品文,聚焦精彩之处”。她是这样教学的——首先,默读课文圈划精彩之处并批注;其次,师生围绕两处进行交流。其一,“看道边李树多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指名上台表演,进一步理解“竞走取之”和“唯戎不动”,引导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询问王戎,说出疑惑,教师提炼精彩之处——人物对比,制造悬念。其二,聚焦“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先让学生交流王戎为什么这样说?接着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表达。梳理出来的导图清晰可见——树在道边:多子,不取,苦李;少子,取,甜李。教师充分利用导图的作用,指名依据导图复述文言文内容,并评价王戎这个人物形象——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即,教师提炼精彩之处二——人物语言,展现智慧。其三,纵观全文,交流悟出的道理,教师提炼精彩之处三——人物品质,揭示道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画导图,说导图的过程,学生思维最活跃,表达最积极。由此可见,借助思维可视化,梳理任务思考推断的过程,为感悟人物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古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执教者应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改变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立足趣,巧创情境,激发兴趣;根植实,设计活动,夯实过程;探求新,思维可视,提升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小古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J]. 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2019.
        [2] 张正耀. 让学习发生[J].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185-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